Translate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2013年高雄市路竹區竹滬里華山殿、北極殿、 太子宮聯合五朝祈安建醮大典見聞

     
本人現居高雄市路竹區竹滬里,生長背景與本地毫無淵源,現住宅係家父於1992年高屏地區尋遍所有透天厝,最後相中本里新造鎮成屋,預定退休後遷居,真正搬入此宅已是2003年間。入居此地十一年之後,首次見識竹滬里里民協力辦理建醮活動。由於是都市衛星城鎮長大的典型都會女性,雖有機會看見都會地區宮廟舉行的廟會遊行陣頭,但畢竟匆匆忙忙,不曾親臨建醮活動。本次竹滬里三大宮廟聯合舉辦建醮大典,儘管無法全程參與,至少也去看熱鬧一、兩次。
本次聯合辦理建醮大典的三大殿,為主祀寧靖王的華山殿、主祀玄天上帝的太極殿,以及主祀太子爺的太子宮。
目前的竹滬里是個安靜無爭的小型村落,26個鄰,一千二百戶左右,總人口三千七百人上下,很難想像她在清領時期,曾是個繁華熱鬧的中繼城鎮。竹滬里於清領時期,因位於臺南安平府城與鳳山縣治通道中間地帶,遂成為兩地間往來商旅人士歇憩之地,種種商品交易及客宿飲食需求應運而生。其地名由來,據稱源自在地生活所需之竹編捕魚用具­-竹滬(篙仔),明鄭時期以前,竹滬是個小漁村,因寧靖王帶來軍兵移墾此地,一度繁華,然而一場嚴重瘟疫襲來,重創此地,人口非死即移,逐日沒落至今。
寧靖王朱述桂的殉明事蹟,地方誌及網路均有資料,不再贅述。在世居竹滬里民的心中,寧靖王是庇佑里民的「老祖」,里民多自認為是寧靖王臣民及部分鄭家軍的後代。每年農曆九月廿五日寧靖王聖誕,附近里民會前去祭拜這位殞命前曾囑言分散田產予部屬或佃戶的仁慈王爺。
目前的華山殿外觀於日治期間重新翻修,整建成一般廟宇外觀,恭奉寧靖王的衣冠,此殿據稱曾是寧靖王的居所。後鄭經另於現為臺南大天后宮一地興建大宅,寧靖王始不再居住此地,然為解決糧食問題,仍維持屯墾竹滬田地。本地曾有里民申請將華山殿提為古蹟,惟日治時期的全面翻修,未留下原建物文物遺跡,遭當時的高雄縣政府駁回。
以竹滬這樣一個小聚落,居然成立有三座宮廟,可以想見曾有的榮景。僅次於華山殿的太極殿,恭奉明鄭保護神「上帝公」,即「玄天上帝」。由於先民渡過險惡黑水溝,來到當時仍為荒煙之地的竹滬,藉著「上帝公」的庇佑,得以成家立業,於是眾人集資興建「竹滬北極殿」,日後因土地糾紛,造成廟體被拆除,「上帝公」回歸爐主之家輪流奉祀。光緒十年(1884)二度於現址造廟,卻因光緒廿二(1896)年那場瘟疫浩劫,遭致傳言「此地北極殿地理不平安,人畜遭災難」而面臨二次拆廟的命運,「上帝公」再度過起借棲爐主之家的無固定安身所的歲月。直到國民政府時期(1972)於現址重修宮廟,座南朝北的竹滬北極殿始屹立庇蔭庄頭里民。
在此地頗富傳奇的太子宮,主祀「太子爺」。竹滬「太子爺」原安座於路竹龍發堂附近一帶的「前阿」,因竹滬庄墾殖不順,生活不平靜,在地耆老建議前往「前阿」庄請來威靈顯赫的「太子爺」至庄頭坐鎮,因「太子爺」神恩庇蔭,庄民得以解決問題,安居樂業。嗣後因「太子爺」是前阿庄的恭奉神明,庄民須將「太子爺」送還「前阿仙堂」,然而無論是抬轎或乘牛車北返,每至大湖碑橋,神像即自動回轉竹滬庄,庄民於是迎回「太子爺」安奉於長壽宮,該宮廟隨後更名「太子宮」。每當神誕祭典,里民均會抬著「太子爺」前往「前阿仙堂」舊址祭拜。
談過三大宮廟的建廟由來,該提何謂「五朝」祈安建醮大典,亦即連續辦理5個週次的廟會活動。本次本里建醮活動因經費籌措與社會型態變遷問題,無法辦理長達5週的廟事,行程縮短成23天,期間自2013年11月21日起至同年12月13日止。本地建醮活動遵循傳統習俗,先將里境圍以紅燈龍及在重要路段立牌坊,後以豎燈篙為廟會之始,以整支去枝帶竹尾竹竿,兩丈八尺長或三丈五尺長,每個廟埕各豎5支竹子,下方掛燈籠、紙偶、香柱與令旗,頂端竹尾部分纏繞藍色或一般燈泡色LED燈,夜間看上去很漂亮。一般民家也可以出錢豎燈篙,同樣掛令旗,民家的燈篙除掛有廟埕燈篙相同祈福的燈籠,另有以該家庭男丁數量掛上等量紅色燈籠。擔任爐主的居民,則依財力佈置自家門面,有些爐主還會在家門前或住宅旁設布袋戲臺哩!
本里建醮活動行程如下:
11月21日晨間6 點豎燈篙;11月22日上午太子宮中壇元帥太子爺選擇吉時循例回到前阿安插聖火旗,同日下午北極殿玄天上帝與太子宮太子爺同時前往茄萣插黑旗;11月23日三大宮廟一同前往鄰近的新達里與頂寮里祈安遶境;11月30日三大宮廟一同前往較遠的一甲里前阿請聖火旗,全程步行;12月1日三大宮廟乘車前往茄萣請水;12月3日起全里民眾配合戒齋,晚間7點30分三大宮廟各自進行煮油除穢及排設道場工作;12月4日祈安起鼓,放兵安營,淨燈篙;12 月5日子時起敬天宮;12月6日假華山殿廟埕接待其他有交誼的宮廟神明,同日一道前往頂寮里三公宮廟前的海邊放水燈;12月7日三大宮廟遶境本里轄區;12月8日進表、踏火,下午進行普渡;12月9日賞兵犒將;12月13日謝燈篙,建醮主要儀式到此結束。
本人有親臨現場的活動有,12月1日三大宮廟乘車前往茄萣請水後,與交誼過的他里宮廟神轎一同遶境本人居住的華光社區,各隊傳統陣頭中有純粹女性組隊的舞團,有舞龍舞獅陣頭,有鋼管辣妹在花車上勁舞,有太子爺專屬的青少年宋江陣,還有穿著軍服的樂儀隊。由於各路神轎隊伍大陣仗經過湖內里的正義社區,也引來該社區居民一同看熱鬧。神明遶境本社區時,本人在夾雜傳統鑼鼓嗩吶聲中聽到樂儀隊的聲音,覺得很奇怪,立刻換裝抓起相機,騎機車衝出家門,跟著去看熱鬧。當陣頭集結於正義路上準備返回庄頭華山殿廟埕,本人便驅車前往廟埕,等待陣頭回返。
之前家姊曾隨同寧靖王陣頭前往臺南大天后宮謁拜媽祖娘娘,之後前往鄭氏家廟交誼,雙方陣頭你來我往,舞的十分激動熱鬧,據家姊的說法,神明轎因晃動的太激烈,居然給拋了出去。當本人站在華山路邊看著陣頭紛紛返回廟埕,注意到北極殿玄天上帝的神轎也左右搖動的非常厲害,顯然玄天上帝是相當興奮的,因為廟埕聚集許多里民持香拜拜順便看熱鬧。太子爺的神轎也晃動的十分激烈,祂的宋江陣則在等候進廟埕期間當場跳起現在很熱門的台客舞步,不知是太子爺的轎隊傳統上就這樣踏步,還是受到坊間台客舞的影響。太子爺的轎隊一看就知道是太子爺在裡頭,因為祂的轎子呈現上下晃動,很像心情高亢的小朋友雙腳上上下下地跳動。每個陣頭返回廟埕,均先謁拜寧靖王,之後移向太子宮朝拜,最後轉往北極殿朝拜,宋江陣大跳傳統陣頭舞步娛神。樂儀隊則只在華山殿前表演只有閱兵時會出現的操槍陣仗。
一般人提到八家將,通常認為那是流氓或小混混在跳的,可是仔細看那些孩子跳八家將,其實不輸專業舞者,同樣十分專注與敬業。
由於建醮活動很早就開始準備,陣頭人士每到假日都會集中在華山殿廟埕練習踩踏宋江舞步,因此活動當日均表現良好。
那天的廟埕上,還有兩個歌仔戲劇團拼場對著信眾拋灑糖果與酒水,只是那時已到晚膳時間,得回家去了。
原本想去參加放水燈活動,惟該儀式因故提前於上個週次舉辦,只能徒呼負負。
普渡活動當日,家母興沖沖地要去踏火,卻因老一輩的里民說本地傳統建醮活動的踏火儀式,婦女不能參加,只能羨慕地看著男丁們跟著神轎陣頭裸足踏過灑有鹽巴的炭火帶。儘管不能踏火,好歹能夠去鑽燈篙座,接受神明祝福。
本人生長的家庭,父母方的原生家庭信仰大相逕庭,父方家族在爺爺當家的時代,為了迎娶當地望族的女兒而改信基督教,奶奶生前經常捧著一本藍色布面封底的聖經,唸著經文,那本聖經因奶奶逝世時不在她手邊而未與她一道入土,現由本人收藏著,裡頭全是羅馬文字。母方家族則是傳統佛道信仰,持香拜拜的,外婆生前敦促子女們出錢協助扶持屏東市區的一家供奉觀音菩薩的祈安堂,目前黃家歷代祖先及外婆的牌位均供奉在那家廟堂裡。由於本人兒時參加過基督教的聚會,本身也偏愛西洋藝術,自然對基督宗教較有好感,然而身為臺灣人,生活在傳統東方宗教氛圍裡,多少會受到傳統信仰影響。透過本次里民辦理的建醮活動,雖不致影響宗教信仰,但也感受到臺灣傳統廟會活動的熱鬧氣氛與有趣的一面。 
本次的庄頭建醮活動,有感傳統禮俗的漸漸式微,上網查詢竹滬的相關訊息,看到一則本地里民的部落格文章,該文提到早期建醮活動,家家戶戶豎燈篙,披掛節慶用的小燈泡所形成的燈海,在這次的建醮活動卻不復見識那壯觀美麗的場面。不知是因為近些年經濟不振的影響,還是里民不再重視傳統宗教信仰,惟可知,這次的廟會活動似乎沒有想像中的熱絡,晚間的廟埕燈光燦爛卻人影稀疏,只有歌仔戲團演著獨角戲,看著看著也頗感失落。由於建醮活動那幾週,天氣較平常寒冷,不知是否因此影響了里民外出活動的意願。總之,這場傳統廟事活動,讓人看到神明遶境的熱鬧氣氛,也讓人看到歌仔戲團敵不過現代電視娛樂節目的慘澹,傳統信仰逐日沒落,正同本人遊走維洛納郊區時所見的破落小教堂,翡冷翠亞諾河畔一間沒有教徒,只有修道士按時作彌撒的寞落。社區活動如果沒有居民參與,就缺乏意義,這或許是學校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因為社區是國家的維續根基,唯有居民對所在社區抱持歸屬感,方能產生參加社區事務的意願。
也在這場里民建醮活動中看見傳統民俗信仰的困境,因為傳統廟會活動皆須擇吉時辦理,經常清晨時分開始進行,現代人的工作地點幾乎須要長距離移動,且一般民間公司很少同意員工請假處理廟會活動相關事務,於是維持日常廟務和參與廟會活動便成該社區退休人士的責任,而這些人通常年紀偏高,如果神明降旨要辦理廟會活動,只能找來家族年輕男丁於活動期間過來幫忙抬神轎。而一場廟會活動要辦的熱鬧,經費也是個頭痛問題,於是現代一般中小型宮廟的廟會活動較古早年代少了許多,通常只是辦超渡法會,開流水席饗宴。能夠辦理大型遶境活動且能吸引成千上萬信眾參與的宮廟,除大甲鎮瀾宮及嘉義朝天宮等全臺知名宮廟外,餘的應是屈指可數。 
有幸地,近十年因地方政府大力推動文創產業,部分年輕一輩的臺灣人開始將目光移回傳統習俗與信仰事務,而且身體力行地推動在地文化產業的再造或再生運動,使得傳統廟宇活動得以另種面貌維續薪火相傳,如電音三太子,結合傳統信仰與電子音樂節奏,呈現標準台客舞,正是其中最佳實例。
儘管本身非是信仰佛道教人士,但無礙參與廟會活動的樂趣,畢竟有人願意出錢出力維護傳統廟會和信仰,總是讓人感覺欣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