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2012威尼斯見聞與感想(附記維洛納)

個人2012年度旅遊規劃並於當年9月中旬實際成行的「威尼斯之旅」與當年高雄空大褚瑞基客席教授在第9講談論文學地景議題中介紹兩部在水都威尼斯實地拍攝的電影「The Wings of the Dove」及「The Comfort of Strangers」有旅遊記憶上的關聯,本文即以威尼斯這座人稱「亞德里亞海的新娘」的美麗古城作為撰稿議題。
個人出生於1972年,求學時期的家庭經濟情況並不允許這家庭的孩子能夠想像總有那麼一天可以踏出國門,乘坐飛行器遠遠地飛到其他國度去。再而,當時臺灣的整個資訊環境尚未像現今這般發達,亦無專門播放旅遊節目的電視頻道,要想一窺國外風光,通常是透過外國影集或報刊圖片。一直到出社會之後,家中電腦主機被安裝電視盒並接上有線電視,始得經由知識取向的Discovery頻道發現大千世界。然而即使透過電視節目觀賞國外風光,欣羨之餘,也沒能想像自己可以賺到足夠的旅費出國旅遊。
認識威尼斯這座城市是透過「巨匠美術」週刊介紹卡那雷托這位義大利畫家,對她的印象就是嘉年華會的華麗古裝、精緻面具和鳳尾船「Gondole」。那時的威尼斯於我而言,只是義大利眾多城市之一,受到少女漫畫與公共電視外國影集影響,傾向認同英國與德國。
直到知名義大利導演威斯康提,改編托馬斯.曼原著小說的電影「Death in Venice」以「魂斷威尼斯」中文譯名上市,才真正讓我領受到那座城市的魅力。該片使用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緩版作背景音樂,自此這首樂曲在我心中便與威尼斯畫上了等號,提琴的鋪陳與豎琴的撥弄,是潟湖古城威尼斯的朦朧面紗與漡漡河水的泛蕩呢喃。
本身有幸具備繪畫天份,童年時代至執事現今職業之前,每個日夜都會拿出紙筆描繪漫畫人物,連上課也不忘情地畫著,伴隨繪畫興趣而來的就是翻閱少女漫畫。其中欣賞的兩位漫畫家竹宮惠子與萩尾望都各自有部作品涉略「同性戀」題裁,竹宮的《風與木之詩》及萩尾的《天使心》講述的均是寄宿學校少年的感情世界。由於八○年代的同志議題已開始導入社會關懷性質,那時期國內心理輔導月刊《張老師》還曾撰文介紹「Another Country」這部假借英國貴族名校內『同窗之愛』議題間接批判該國制式階級概念的電影。對這類議題感興趣的我,會去注意到「Death in Venice」與「The Comfort of Strangers」中譯《威尼斯之死》兩部電影是必然的。
另一部也來到威尼斯拍攝的片子是《情定日落橋》,此片述說一個美麗傳說,讓一對巴黎相遇的異國少年男女,不惜一切遠赴威尼斯,就是希望落日時分的嘆息橋能夠見證他們的忠誠愛情。
「The Wings of the Dove」也曾以譯名《慾望之翼》片名出現在院線片上,衝著女主角海倫娜.寶漢卡特與頂頂大名的威尼斯,一向罕進電影院的我也花錢去捧她們的場。幾乎只要出現威尼斯的場景,我就很心甘情願地掏錢,自身也購有「Death in Venice」DVD。不知何時起,這座城市竟成了我惦念難忘的地方,連自己的寫作也出現她的身影,即令今年9月前,只是在影片、圖片及刊物上欣賞她的模樣。
Discovery頻道曾播出威尼斯的相關紀錄片,從那些報導得知古城威尼斯面臨地基逐漸下沉的危機,當其時,我便暗中發誓總有一天要飛去那裡,真正地踏上那片土地,實地感受她的美。就在今年(2012),我成行了,獨自一人飛過去。
從連接歐陸本土的長長橋樑上望向巴士前方,遠遠地出現威尼斯城著名的天際線,儘管已過10點半,尚且豔陽燦爛,卻仍似有層薄紗籠著威尼斯。望著那座水上古城,心裡一陣悸動,想著「威尼斯,我來了!」
實地走一趟威尼斯,很難想像義大利是當前歐豬五國之一的事實,因為主要景點,如聖馬可教堂廣場、高岸橋與鄰近斯卡爾其教堂一帶大運河等區域,一眼望過去都是遊客。然而性喜安靜的我偏好穿梭人煙較少悠閒寧靜的巷弄小道。
置身威尼斯古城區內,反倒無法將她與馬勒的音樂聯想在一起,因為在她身上跳躍的陽光如此迷人,她頂上的天空如此蔚藍,她身上的色彩如此鮮明,雖然歲月在她身上的每一處刻劃斑駁痕跡,她依然傲立於亞得里亞海上。然而,威尼斯依舊美麗的外表,卻難以抵擋各種自然或人為的破壞,部分建物破落且被惡意塗鴉。她的地基正以肉眼看不見的速度下陷之中,許多老舊房子施工整修著,連聖馬可教堂也封起兩座半圓形山牆維修中。更令人擔心的是一座鐘塔出現傾斜現象,不知能否再撐過下一個世紀。
如同許多歐洲古老城市,威尼斯本身也是一座大型水上迷宮,第一天差點走不回旅宿處,因為越過高岸橋走到另一區去了。剛開始搞不清楚她的遊戲規則,繞來繞去,就是找不到大運河。還好情急之中,突地想起旅館位在聖露西亞車站斜對面,循著旅遊書提到的指標,回到高岸橋,過橋後一路抬頭尋看指標,終於找到通往早已訂妥的旅館之巷弄。有了這次迷路經驗,終於弄清楚威尼斯古城區的遊戲規則,之後也不再害怕會迷路了,反倒覺得這樣在大小街弄廣場繞來走去,是種有趣的步行經驗。
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城市多建置有公共運輸工具,威尼斯也有其獨特的公船系統,無論當地人或遊客皆可藉由搭乘公船,去到擇定的目的地。公船的路線也分有僅擇要停靠或站站皆停靠的路線,有些路線可以通往其他屬島,如麗都島或穆拉諾島等。
第一次搭公船,鄉巴佬似的我誤以為船塢就是公船,急忙跳進去,正奇怪於『船』遲遲不開動時際,一艘非我欲往目的地之線路船艇駛近停靠下客,才恍然大悟,此『船』非船也。
在當地搭船的經驗還不壞,曾有暈船經驗的我,居然完全沒有不舒適感,或許與當地地處潟湖內海,風浪相對較小有關。
來到威尼斯城,如不去體驗一下鳳尾船Gondole小渠道之旅,日後回憶必有缺憾。於是忍痛花了百歐給她來趟單人Gondole小旅行。雖然英語聽講能力有限,還勉強能夠聽懂船伕以同樣不太高明的英文解說沿途特定建物的簡介。途中還有幸聽得另艘Gondole傳來義國傳統情歌民謠「O Sole Mio」,真是不賴啊。
古城威尼斯已在海上毅立千百個年頭,自早期躲災難民來到這片潟湖沙洲草創定居,13世紀至17世紀的商業貿易興盛,而後逐漸衰落至須仰賴其古老光榮歲月遺跡維生的觀光產業。來到這裡,走入古老區域的巷弄之中,感覺光陰之於這座水上城市似乎是靜止著的,只有陽光日日月月年年地漫漫流過建物磚牆立面和地上石板鋪面。
或許在母國臺灣的日常生活步調太過緊湊,每個上班日昏天暗地趕辦業務,上下班趕搭火車,公餘還得花時間費精神進修學位,每天疲憊不已,慢性頭痛經常找上門。加以臺島受制所處地理環境,氣候潮溼悶熱;過度強調經濟發展,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等環境管控執行不力(或無力?);廿世紀中期人口政策失當,都會地區人口密度高,生活品質提昇不易,鄉村地區則是人口老化,職業缺乏足夠選擇性。暫時離開不盡如人意的生長背景,來到水都威尼斯這座既備吸引外來人潮的舉世聞名景點,卻還能保有一方寧靜悠閒的美麗古城,著實欣羨威尼斯人的幸運。
然而美麗的水都仍有其哀愁之處,因為全球暖化的危機已經步步進逼這座古老城市,廿世紀以來,水患已成威尼斯人的噩夢。她的部分街道已墊上建築用木板模,以備淹水時供遊客行走其上。也曾在一座教堂前,親眼見到水孔蓋無端大量冒出水來,本欲拍照存檔,無奈相機從掏出到開機,冒水情形卻息止了。據Discovery頻道一齣有關威尼斯預防水患的紀錄片,當地學者有意在聖馬可廣場周圍海域設計水下閘門,一旦出現海水倒灌情形,將啟動水下閘門形成一道防波堤,阻止海水大量侵入城區。惟不知有否付諸實行。
在威尼斯觀察當地人的生活情況,發現威尼斯人的特質與臺灣人挺相似的,很喜歡聊天,講話速度非常快,習慣邊說邊比手畫腳,嗓門也不小,不太注重街道整潔,公共地點常是滿地煙屁股。臺灣勝過他們的就是人們比較不會隨時隨地抽煙,公共場所比較乾淨,人也友善的多。此外,臺灣飲食多樣性也是威尼斯比不上的。
威尼斯人與他人打招呼『ciao』的發音,猛一聽會以為他們在說中文的『早』,此乃實地見聞,實在有趣。
走一趟威尼斯,終能體會歐洲文藝人士為何要以她作為書寫對象。那座城市有其獨具一格的魅力,她的魅力來自於水道、建築、藝術、Gondole及其特殊悠閒氛圍,絕非其他國家或地區仿得來的。那種文化深度與大方態度讓她成為全球人士必造訪對象,人們不見得會想要去比威尼斯更多橋樑的中國蘇州或有許多水上人家的泰國曼谷,但卻會想去威尼斯,當然這多少是拜西方文明強勢輸出之賜。但不可諱言的,即使現在中國崛起並開始展現財大氣粗暴發戶個性,她的蘇州的名聲和魅力程度仍舊無法與威尼斯相提並論。
此次威尼斯之行,同時也一遊莎翁名劇「Romeo and Juliet」背景城市維洛納,這座擁有古代圓形競技場與半圓形露天劇場的中世紀城市,仍然存在城門與城牆,只是護城河早已乾涸。因為喜愛受城牆圍繞且保有卵石鋪面的舊城區悠閒感覺,意定此生入木前,一定要遊遍仍有舊城池圍繞的歐洲中古小城鎮。
阿迪傑河畔座落一迭有年代的古老劇場「羅馬劇場」,外觀仿古希臘半圓形劇場設置,其旁附設收藏所在現地崩頹古建築廢墟裝飾物品的博物館。
維洛納城市規模略大於威尼斯,當年在該城舊城區是以租用腳踏車代步,較無迷路須趕路的壓力。當地住宿費與餐費比諸威尼斯經濟許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該地區水質極其甘甜,光是從水龍頭流出的盥洗水,含在口中,就是一大享受,甘潤地令人驚艷。維洛納的週末相當有趣,許多廣場會在地面圍起幾塊區域,廣場外豎立一塊標示遊戲區的剪影式招牌(外型有點類似孩童打扮頭戴垂式長帽的躡手躡腳小丑,我當時並未特意拍照留念,於今想來頗覺遺憾)以進行各類遊戲活動或競賽。而假日的布拉廣場更是人潮洶湧,街頭藝術家獻藝的好地方,許多國際旅遊團在那裡穿梭,準備前往傳說中茱麗葉故居。
維城舊區不大,然而我還是演了齣迷途尋車的爛戲碼,那是向一家腳踏車出租店租騎的腳踏車,最遲須在當日晚間七時前歸還。那天我騎車遊逛阿迪傑河對岸之後,因一段主幹道封路僅供步行,只好將腳踏車栓於一條跨河大橋附近,在那一帶遊晃。儘管逛的很高興,卻在近傍晚六時欲返程尋覓腳踏車時,以為沿河堤走即可找到腳踏車,結果,在歐洲舊城區,1+1絕對不等於2,河堤的那區塊居然被一座餐廳與一整塊區域建物擋住,只好繞道而行。這下我真的慌了,歸還物件的時間壓力罩頂,我開始瘋狂趕路,兜著大街小巷拼命地找尋河堤身影。感謝上帝厚愛,我終於趕在六時四十分左右找到腳踏車,順利地於期限前歸還租借物。維城非常重視行人權利,有次我騎車進入一處滿是行人的商店街區,被一名當地阿伯白眼,一接收訊息,立刻下車牽車步行,以免壞了臺灣人的顏面。
去到維洛納,茱麗葉故居,虛構人物的模擬宅邸,當然不會錯過。想上傳說中的陽台,得付費參觀。該宅邸被佈置成茱麗葉時代的態樣,那時代的人物衣著與傢俬用品皆如實呈現,連接二樓階梯轉角,擺置一座莎翁胸像,各樓層均擺有攤開的莎翁「Romeo and Juliet」複製劇本,神奇的是,每當我趨近觀閱臺詞(我有唸出聲音來),便真切的感受到一襲電流穿透全身異樣感覺,屢試不爽,至今仍感到莫名所以。還有一層樓,提供有遊客留言的筆記本,並設置幾組電腦,供遊客寄電子信件給茱麗葉,我既留言,又寄電子郵件,均署名「靖鈞from Taiwan」。怎樣都想在當地留下到此一遊的訊息。茱麗葉銅像右胸被摸的發亮,因為許多人深信,撫摸其右胸可找到真愛的傳說,當然對許多男性遊客來說,純碎是好玩舉措而已。
那次進入維洛納競技場,適巧當日晚間競技場有場表演,一隊合唱團於下午時間前來場內排演,免費聽到當地民謠,賺到了。
阿迪傑河對岸有座老教堂被改建成餐廳,反映了宗教角色在西方國家生活的退卻。然而,說來奇妙的是,我在當地某座規模不大的教堂(我通常不大記那些教堂或修道院的名字)真的有感應,一進去,就是電流貫竄全身的異樣感覺。私下想著,或許前世某個世代,我曾在那裡待過吧!
歡樂時光總有溜逝的一刻,終究得收拾行囊離開維洛納,由於客宿地距離火車站沒有很遠,決定拖著行李照著地圖標示路線走,只是地圖絕不會告訴你,哪條道路維修中,我因而被迫繞道,這一繞又給它迷路了。問了路人,卻走到要離開維城的聯外道路,只好返身走回靠近市區的道路,然後茫然亂竄。期間遇到一個講著手機的義大利帥哥,向他問路,卻裝作沒看到,有所感嘆,世態炎涼啊。最後還是一名當地書攤善心老闆操著我聽不懂的義大利語,為我指路,真滿感謝他的,雖然沒有立刻走就到正確路線,卻已相距不遠,抵達維洛納火車站,尚餘些時間可以買個小紀念品。之後,火車便搭載著包括我在內的旅客繼續駛向威尼斯去。
雖然很盡興地遊逛維洛納街頭,也留下許多照片與愉快記憶。返鄉之後的我,依然念念難忘威尼斯的美,馬勒的音樂再度與她合一了,帶著淡淡的哀愁,還有些絲悲傷氣味。庸庸碌碌的生活之中,常有瞬間返回遊踏當地街頭或乘船漫遊大運河上的當刻感覺,想來深覺感慨。
亞得里亞海上的威尼斯城是座典型觀光城市,幾乎終年吸引人潮,尤其當地流傳的「嘆息橋下夕日之吻,可以讓戀人間的感情恆久不變」美麗傳說,使得全球各地男男女女衝著這憧憬,千里迢迢相偕來到此地朝聖,希望藉以鞏固彼此間的鏈結。至於傳說能否成真,或許在來到威尼斯的當下,就變得不再重要了吧。威尼斯本身即是標的,她是商業宣傳下的產物,儘管如此,她的美依然超越了時空,她的魅力並未因為各種商業目的而有所減損,即使哪日亞得里亞海將他的新娘葬身於自己的腹下,威尼斯仍將是永恆的傳奇之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