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後期西洋美術史—在職進修作業一則

後期西洋美術史作業
ㄧ、從新古典主義藝術、浪漫主義藝術與寫實主義藝術等繪畫風格的不斷轉變之中,其中表現方式的轉變,在繪畫的發展上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並描繪最為你所喜愛的繪畫者或畫派並闡述其所吸引你的特點?
A:
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呈現背景在於18th對於希臘羅馬時代文化藝術的發掘研究熱潮,相較於文藝復興時期對於希羅文化建築的初步研究,18th受到思想啟蒙的影響,藝術史研究逐步走入更專精的程度。復因幾個世代以來諸位繪畫大師的努力開疆闢壤,繪畫技術較之文藝復興時期大幅精進,由於繪畫技巧的高度發揮與洛可可藝術的內在貧乏,畫家再度回歸希臘羅馬時代的平衡勻稱完美主義,並講究情感上的中庸之美,這風格同時亦是當代從事音樂創作的作曲家們典型思維意識。新古典主義藝術畫家受到希臘古典時期的雕刻作品影響極大,題材喜用古希臘神話故事入畫,對於人體比例講求勻稱完美,觀之如同雕作。新古典主義藝術揚棄洛可可時期的過度裝飾,注重中心主題的突顯,背景趨向簡化,以大衛的人物肖像畫為例,除必要的坐椅及點綴物品,背景均呈暗色,以求觀者注意力置諸人物身上。新古典主義繪畫整體構圖不講求戲劇性,情感上內斂不張狂,非常注重繪畫技巧而往往流於過度雕飾,主要影響地區在於拿破崙稱帝時期的法國,為彰顯帝國主義的派頭,此類作品多半呈現理性莊嚴氣氛;於肖像畫上,則表現人物的端莊與優雅氣質,及其服飾衣料質感,甚至觸感。
相較於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追求情感的真實展現,不願屈就於理性束縛之下,關照的是內心對外在事物(對象可以是風景或者時事、貧富階級等)所思所感。浪漫主義以奇利科名作『美督薩之筏』為先端,題材取自轟動當時社會的船難新聞,畫面上將事件本身的悲劇性時刻與人物內心燃起生存希望的瞬間,利用暗淡天候色彩、疾速飛浮的雲狀與探照燈式的光影傳神表達出來。畫中人物的各種強烈動態姿勢在在表現生死交關的掙扎,將人物內在激動情緒清楚呈現出來,連左方撫屍老者的沉思表情都充滿強烈的絕望情感。儘管此派與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一樣重視色彩,不同的是,威尼斯畫派偏好明亮,彩度高的色彩,如:金色、鮮藍與亮紅色;而浪漫派畫家偏重腥紅色,造成不安而突兀的視覺焦點。此外,浪漫主義畫家善用誇張動態營造激情氣氛,題材上較偏好文藝復興時期以後文學大家的作品;威尼斯畫派則偏向田園風,畫面氣氛較為恬靜悠閒。其中,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與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二者相似之處在於他倆對於東方異國情調的偏好,用色上均呈現鮮豔強烈色彩,不同的是安格爾的人物靜如雕像,缺乏生命力,只是種美麗形體;而德拉克洛瓦的人物個性鮮明,情感奔放。西班牙大師哥雅則善以巨人暗喻當時腐敗專制王室,壓制沉重的老百姓,後期還創作許多夢靨般的鬼怪題材之作。浪漫主義題裁取材上比較不受現世影響,到最後難免流於脫離現實,於是畫壇上逐漸興起寫實主義風。
寫實主義關切對象為一般平民百姓,此派藝術家多帶有濃厚的社會意識,題材取用多從當代尋常生活出發,以平民生活、肖像、靜物與風景描繪為大宗。畫家以忠實態度記錄所面對的現實景物,並不刻意加以扭曲。庫貝的「採石工人」將工人階級的辛苦工作情形毫不添減地表現出來;米勒將窮苦農婦撿拾採收農作後遺留現場的麥穗維生的貧苦生活記錄於「拾穗者」一作。杜米埃喜以街頭小人物為畫作主角,藉由不拘的插畫筆法,將街頭賣弄嘻笑維生的小人物內心無奈卻又必須強顏歡笑的情景表達出來。寫實主義藝術家並不注重色彩運用,也不會濫情地恣意發洩,又不似古典主義派畫家那樣拘泥於素描工夫與作畫對象形體上的詳細刻畫與交代,在這些作品中的人物沒有過多無謂的表情,他們專注於自己分內之事。寫實主義畫派最令人動容之處在於這些畫家將一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透過畫筆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尤其描繪低下階層小人物的作品中,畫裡人物自然不做作的姿態,也讓人對於他們堪憐處境感到一絲悲憫情懷。
基本上,個人並不對任何派別抱有特殊偏好,認為那些流傳後世的經典之作,均有其獨具一格的價值。即使最優的藝術大師也會產出平庸之作,三流藝術家亦偶有驚人之作,其價值若不是在於內蘊意涵,就是超越當代,勇於革新。譬如:古典派畫家大衛,其迎合當時人們美學品味而創作的神話式作品空有精緻完美外觀,但內容貧乏,對於當代的貢獻只宥於視覺感官上的美感;然而其筆下的人物肖像卻觀之栩栩如生,儘管刻意多所美化,卻能夠完全展現作畫對象的個人特性與氣質,因而具有研究價值。另一古典派大師安格爾的創作就顯得精緻細膩卻內蘊平庸,其人物畫的貢獻在於讓研究當代服裝史或者專研布料材質之人,得以其貴婦、宮女肖像身上服飾或配飾材料,作為論述素材來源。安格爾對於畫作中人物以外的各類物品配件投注極大心力描繪之,讓後世人們能夠藉由其畫,檢視當代器物表面紋樣及造型外觀,對於歷史或文化史學家都是極為珍貴的一手資料。
此外,浪漫派畫家的貢獻則在於他們藉由畫筆及腦內構思,讓古今文學家的經典文學作品轉變為視覺感官畫面,具體呈現所欲表達的文學內涵。研究古代文學作品的學者或出版者得以利用為書籍刊物輔助插圖之用,期使讀者更能吸收文字內容,還可以去除枯燥味,讓這些巨著變得較為平易近人。譬如:奇理科的「美杜隡之筏」可用作回顧那宗海難悲劇的文字輔助圖;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之舟」能作為古典作品『但丁神曲』書籍內容的插圖;哥雅「5月3日的槍殺」可用作西班牙歷史介紹的穿插實證圖片,等等諸如此類。
就寫實派藝術家,其貢獻在於人們可以藉由他們的作品,看見那個時期普羅大眾的真實生活,亦可當作後世文化史學家研究當代人文風俗,以及歷史劇作家與歷史影片製作群的參考題材,用作重現當時人民生活景象的根據。他們的畫作亦可做為學童們的教育材料,讓學生能經由這類作品,習得智識的上與人格品質上的受用知識,瞭解人類的過去不僅僅只有帝王將相與王公貴賓等富裕階級,還有底下支撐整個國家社會的平民大眾們。譬如:米勒的「播種者」可讓人知曉當代農夫的穿著與辛勞工作情景,另一作「生火」則讓文化史學家或者歷史製片者得以重建當時人們的炊事情境;杜米埃「街頭藝人」讓人看見當時小人物討生活的心酸,藉之可見當代人們的娛樂生活實景;庫貝「奧南的葬禮」完整呈現那個時代的葬禮情景,現今電影片可藉之為拍攝當代喪禮鏡頭的參考情境。
西洋藝術史前幾個世代的變化演進給人一種視覺與心靈上雙重豐富饗宴的感受,對照當今藝術界推陳出新卻越變越撲朔迷離的光景,「美」已不再是藝術家心目中唯一的標的。藝術表達再度轉為唯心論,比諸浪漫派時期藝術家,現今藝術界更注重自己的表現自由,也更自我,反而忽略掉現實與觀賞者的視覺需求,因此,我很懷疑,現代藝術作品未來能否通過時間考驗。但也或許,藝術家只在意一瞬間的靈感表現,至於創作品能否流傳千古,並非他們關心之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