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台灣文學史—在職進修報告之一則

台 灣 文 學 史
期 中 報 告
參訪日期:97年10月11日
參訪心得:

近年來,姊姊修碩士學位(東師兒童文學研究所,2007畢業)之故,偶爾前往台灣文學館參加兒童文學相關議題演講,我才曉得有那麼一座專為保存斯土斯民留下文字記錄之作家作品而設置的典藏展覽機構。那時,對於那幢日治時期保存至今之西式建築極感興趣,曾經從事室內設計的我,每次乘車經過必會好好欣賞一番。
為了交出報告,我這宅女趁著三天連假乖乖地出門前往台灣文學館實地訪視,瞧瞧裡頭裝了那些寶。10月11日當天,建物正面大門恰好搭起舞台籌備婚紗走秀,只好從偏門進入,先是好奇地觀看原始磚牆,之後才開始後半段行程。
首先引起注意的是「『日安!法語漫畫』法國-比利時漫畫百年風華特展」,由於本身是觀閱日本少女漫畫長大的,學生時期也相當擅長描繪漫畫人物,因此對於歐美人士的漫畫風格不太能接受,覺得他們的人物線條普遍剛硬,反而偏向卡通風格者給人較高接受度。台灣電視台曾經播出的「藍色小精靈」居然也在其中之列。因為看不懂法文,也只好就人物外型風格提出自己的看法了。
接著便是「文學素顏,時光走廊」閱讀牆上按年代排列的文學作家簡介,耳朵聽著十幾廿歲的兩名相偕逛展覽的女學生談著壁面人物,其中一名女生果然是個用心的孩子,滔滔不絕地對同伴講述作家們的作品和故事。如果台灣多更多類似那名關注這塊土地歷史及其上之人事物的小女生,台灣將會是個小而美的文名國度。時光走廊以年表方式呈現各時期作家之相關作品及事蹟簡介,讓人對於哪段時期有哪些代表性作家得以一目了然,並有大概性的認識。對照本學期使用教科書『台灣-從文學看歷史』相信在翻看目次時,對於這些作家皆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感。在個別小室裡,則擺置各時期曾經刊行過的雜誌或作品集,先人嘗試推廣提昇台灣文化的努力與心血,多收錄於其間。
繼續往前逛,通過長河意象,略過記不清主題的展覽空間,進入「深耕土地,走向現代」,大型壁版上介紹台灣文學中的『牛』。該展覽以文字(歌詞)及自小喇叭裡播放該曲方式呈現「牛犁歌」。並以地面平面觸控式螢幕以電腦程式設定『踏點』讓文字巧妙排列組成的牛形圖呈現動態感,此作被詹冰名之「水牛圖」,文字意境與動畫表現,均象徵性地隱射台灣人的傳統精神 – 即使屢屢遭遇橫逆欺壓,依然會顛顛簸簸地站起身來,繼續等待希望曙光的出現。
火車的意象以仿透過窗景向外看著空間的移動及其速度感呈現,其間播放林強的「向前走」,早期台灣青年滿懷希望前往大都會尋求謀生機會的熱切心情,生活地再現而出。
「多音交響,族群共榮」除了以木雕原住民親子,透過小喇叭播出原住民族的搖籃歌展現「媽媽的聲音」,壁面以文字及框圍展示方式呈現除原世居於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族與客家人、鶴佬人,尚有殖民種族 - 荷蘭人及日本人,停留於這片土地的各自時期所留下來的代表作品。台灣歷史和面貌便藉之鋪陳在觀者面前。
「世界文學的輸入與台灣文學的輸出」系列,則讓人看到世界文學對於台灣文學根本上的影響,以及台灣文學反攻世界的實力。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李昂的「殺夫」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甚至能夠有一專屬展覽櫃及簡介說明。此外,「世界文學的輸入 – 西洋」設計成書牆形式,一讓人印象很深,上頭擺置的舊書均是流傳至今經典中的經典大作。
「作家真跡」展覽,吳錦發先生的性格字跡與陳燁不疾不徐的刻字風格,給人印象最深。這處展覽讓我想起高中時期曾經嘗試將腦中構思的故事,利用筆記簿及原子筆付諸文字,由於靈感經常稍縱即逝,因此縮小字體,以求快速書寫。如今回想起來,多少佩服自己,極少有修改及增添文句的情形。而這個故事拜電腦科技之賜至今仍持續寫作著,甚至出現兩個版本且與當初原始構思情節大不相同。其間還因為儲存失敗導致當機而遺失殆盡,全部重寫,真是欲哭無淚。陳燁的字跡也讓我羨慕萬分,因為我的字不僅大小不一,字跡結構鬆散潦草,每次考試寫到最後一題,筆跡已如鬼畫符,心裡總是很對不起老師們的眼睛。而陳明仁的台語散文手稿,亦令人印象深刻,嘗試讀了一下,覺得參雜羅馬拼音的台語文學讀來有點吃力,所幸英文底子還不錯,勉強應付的了。
為了本次報告,本人於10月26日再度重遊台灣文學館,因為沒有戶外活動,特別從正門入館。除了原先較感興趣的部份展覽場,也順便進入「大河浩蕩-鍾肇政文學展」展場參觀,此展將鍾老的所有作品及蒐藏物品作一完整呈現,除了將鍾老的生平與同時期的台灣政經環境及世界大事作成年表方式呈現,還利用壁版繪圖介紹台灣人三部曲中「滄溟行」、「插天山之歌」(如果沒有記錯)人物之間的關係及故事大略情節表現出來。鍾老一生對台灣文學的貢獻及對社會政治上台灣精神的喚醒,均讓人無限敬佩。
最後,有個與文學搭不上邊的觀覽,是館體本身的歷史沿革與建築工法介紹。說實在的,我挺佩服日本人的腦袋,由於經常觀看日本節目,常覺得他們的腦袋不知是裝些什麼,點子之多讓人難以想像。對於這幢西式建築,對照目前的高雄歷史博物館,它的主要門面建物通向二樓的樓梯樣式很寒酸,與其華麗外觀呈現對比,不知是否曾毀於戰火而在國民黨政府時期重修成現狀,或者原本就設計成那樣,真是美中不足啊!
台灣文學館保存眾多族群作家過去的勤奮筆耕產物,藉由文學媒介穿越時空『看到』當代的歷史,較之閱讀官方版本的歷史課本,更能深入理解當代人們的生活及想思。只是,政黨輪替迄今,台灣的面貌越來越模糊,台灣文學館何時將被不知不覺地轉化其內涵,這或許杞人憂天,以目前「去台灣化」的明顯跡象看來,這並非不可能之事。但祈天佑吾台,『台』命長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