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古蹟修復課題感想

本文載自本人2009進修高雄空大期間撰寫的報告,部分事實或已因經費列足而與本文所述現象不符,先予敘明。
攝入古蹟圖片:左營舊城、高雄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南投藍田書院、霧峰林家、彰化元清道觀整修現場、鹿港龍山寺
本文所列古蹟,如攝入古蹟圖片所列各景點所示。上開景點除霧峰林家宅群不 對外開放,其餘均為開放參觀之國內著名古蹟。 
訪點一,左營舊城,係個人於假日往訪高雄市立美術館途中,無意間發現之地點。筆者曾有三年時間每星期六天來往左營地區求學,卻從不知亦未曾進入舊 城遺跡,今為學校期中作業之需,才得以一賭舊城完整面貌。左營舊城經過高雄市政府幾年來的整理,已轉變為一處佔地寬闊的公園地帶,其旁緊鄰眷村博物館。舊城絕大部分城垣已毀倒拆除,如今僅存斷續的一截,此一小段城跡尚留有前經鳳凰颱風侵襲而崩塌,目前以兩座大型支架撐持並覆上電腦印刷城牆畫面之帆布蓬,未修復之處(未攝入),仍苦苦等待維修經費,以高雄市政府的財政狀況,不知何時才能動工呢。
圖二 
上開四圖為左營舊城遺跡照片,從圖面觀之,舊城曾經過修復處理,因而呈現新修與舊跡並陳樣貌,就古蹟維護的方式及觀點,為保留最多的原件,是較為妥善的處理方式,儘管可能在視覺上,比較沒有那麼悅目。 
至於(圖二)一小片頂瓦的損毀落失,原件既已毀失,不妨以現代燒製仿古瓦片替代,因為一般人甚少注意細節,自然不會去注意那一小片頂瓦。 
訪點二,為個人假日與家人前往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進行悠閒遊憩時,所攝部份構件中擇一入選。右圖雖為無主要重點,然而個人想要討論的其實是廊道天花板的吊扇,吊扇看上去應為原件,不知是否錯覺,覺得其中幾座似有搖搖欲墜之兆。由於現今仿古復古風尚未退流行,何仿以原件為樣本訂做新吊扇,以之替代原吊扇,而將原件利用展示間,進行陳列保存,確保假日造訪該地點遊客的安全。 
龍山寺藻井 
龍山寺柱礎 
彰化元清道觀樑材 
彰化元清道觀整修現場 
霧峰林家家園柱礎 
霧峰林家花園窗飾一 
霧峰林家花園窗飾二 
上開五圖,係2009/12/20戶外教學當日,隨同高雄空大文藝系同學前往中部地區著名幾座的國定古蹟,如龍山寺、霧峰林家、藍田書院、元清道觀等地。 
南投藍田書院係原貌重建之案例,等於新造仿古建物,就古蹟維護立場,如欲使之長長久久屹立當地,仿古重建並無不可。 
彰化元清道觀,因火災而損毀,90%以上勢必重建,修護方式以原貌重建,建議留下被火紋身的部份牆跡,於其旁立碑一座,書明該觀重修原委,以供警惕後人之用。 
鹿港龍山寺與霧峰林家,曾因10多年前的921大地震所震損,同樣經過重新整修。 
龍山寺部份擬探討藻井的維護,由於藻井係以層疊斗拱工法,八角同心方式下而上層層架構而成,有著先民匠師傳承自唐山時期便代代習得的中國傳統木構建築之特有力學概念,作工無疑複雜而耗時;彩繪部份係50多年前,由大師級人物郭新林重新賦以彩繪新作,只是時光流移,色彩已不復昔時鮮麗。個人認為,如果藻井並無立即而明顯可見的倒塌危險,何仿繼續原架構保存,每半年定期聘請具備建築修護背景之工程技師,全面檢查各個榫接細部,並拍照製作檢驗前後比對之書面簡報,以評估藻井的保存情況,日久便能累積一定數量之相關書面資料,利於多年後不同技師們回頭檢視藻井的現況及各時期間不同區塊之外觀變化,以評估是否進行維修作業;至於藻井彩繪部份,個人認為,郭新林大師之彩繪作品係為那一世代傑出代表作,但不意味不能由當代彩繪大師,以時代精神,賦予藻井新的面貌,只是重新彩繪藻井,勢必惹毛絕大部分熱愛古蹟古典美之人士。 
霧峰林家因九二一震災而嚴重毀損,目前已完成部份重建。部份建物雖未倒塌,卻有不知如何著手維修之窘境。林家宅群建築,各自經歷百多年的風雨歲月,難掩疲態,彩繪漸失色彩,木料面漆日漸斑駁而產生某種滄桑之感。由於參觀當日僅能進入林家部份無住人之屋宅,無從比較有住人屋宅的保存情況。按常理,有住人之處的屋況應較良好,房屋就像汽機車,經常使用,便會進行例行性保養。本次開放參觀之處,屋況就顯得不甚良好,除了重修建物之外,其餘原況留存的屋宅,正似年久失修的屋宅一般,陳舊的令人感到心酸。 
『古蹟』究竟是甚麼?它的定義難道只能是常人一般見識的陳舊建物?它不能看起來新鮮亮麗?如果只能依據常人見地維修古蹟,乾脆就任令它潰爛至泯滅,不就更符合文人雅士最愛的滄桑美感,還能省下維修經費。 
再回到霧峰林家的話題,究竟要不要保存霧峰林家?多數人肯定希望保存這座百年大宅,如果新式科技工法無法保存陳舊真跡,或無法不任面漆繼續墮敗裂損,建議延請專業攝影師進行林宅全面性拍照建存圖檔,然後宅面整體性重新上漆彩繪。至於穿堂內部早年各名家墨跡,建議拆卸易地保存,原地改以仿製新品展示。屆時就由林家子弟負責解釋說明維修原委,而易地保存的真品,在保存展示間的恆溫溼度的保護下,更能長久流傳後世。 
李鴻章墨跡 
古蹟存在的價值在於保留各個年代各個時期所留下來的文化意義,古蹟維護的核心價值便是保留最多的真實,然而無論天然產物抑或人為物質,無不有毀損以致失無之一日,倘能借用科技和研發新式工法,保存古蹟或歷史建物的裡件及外觀,如:以當代工法與建築材料抽換已敗毀之大通樑,以延續古蹟和歷史建築的生命,讓後世子孫均得以親眼目睹這些極富歷史及文化意義的建築類文物,瞭解臺灣的歷史變貌,產生切身的歷史情懷,而非僅得從圖面照片觀看之,卻無法感受土地歷史及相應而生的情感。 
古蹟維護之核心價值與概念,如能自學童時代即融入戶外教學之一環,讓古蹟與歷史建物之美,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自是世代臺人子弟及古蹟與歷史建物最大的福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