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9年7月9日 星期二

奧立佛·史東『Alexander』觀後感

這陣子都在研究亞歷山大大帝與其近身護衛官赫菲斯提翁的關係,看了許多網路文章,蒐尋YOUTUBE剪輯影片,抓到奧立佛·史東『Alexander』的影片,在此分享對於這部電影部分內容的看法。
Theatrical release poster  Wikipedia
『Alexander』據維基百科資料,耗資一億五千五百美元,背景服裝考究,高加米拉戰役與希達斯沛斯河戰役的戰爭場景拍的十分逼真,相當具有可看性。高加米拉戰役,阿里安說波斯治下的印度軍帶來戰象,但沒有投入戰役,此片的這次戰役沒有加入戰象,卻出現數隻駱駝,看來駱駝也跑得挺快。希達斯沛斯河戰役雖然擬真地出動數隻裝扮華麗的戰象,結局卻有違常理,而且選景是一片樹林,傳記作家紀錄的是一片平坦沙地,亞歷山大大帝能夠清楚掃視波魯斯王的佈陣而決定戰術。片中那匹黑色駿馬布基法拉斯,體態真的很優美,毛色是健康的烏金烏金,最後與波魯斯王座騎華麗裝扮的戰象,彼此對峙而舉起前腿站立的那景象超經典,布基法拉斯後蹄兩度離地往前跳走兩步,姿態真是美呆了。據說奧立佛·史東花了十五年拍成此片,我猜劇中那匹布基法拉斯可能是史東為了拍攝此片,刻意挑選出來的黑色幼馬,從小便被取名布希法拉斯(英文拼法),以利飾演亞歷山大大帝的康諾·保洛和柯林·法洛叫得動牠。
希達斯沛斯河戰役畫面剪影
此片經費與時間問題,只拍出兩大戰役,高加米拉戰役與希達斯沛斯斯河戰役,因此奧立佛·史東把一些特別事件編在一起。高加米拉戰爭序幕,亞歷山大大帝騎在馬上,踏過馬其頓方陣前方土地,對著馬其頓官兵信心喊話,講些激勵語言,嗣後領導近衛官與精銳騎兵隊展開戰前迂迴奔馬行動,抓住時機,來個大迴轉後,直衝大流士三世所在處,期間遭遇波斯軍隊,展開激烈廝殺,亞歷山大大帝兩度與波斯人纏鬥,第一次克雷圖斯下馬砍掉一名波斯總督的手肘,第二次是赫菲斯提翁去解圍;征伐印度前,兵士不太情願繼續為主君打仗,亞歷山大大帝試著與兵眾溝通,柯伊諾斯勇敢站出來表達士兵想返鄉的意願,有十多名兵士鼓譟抗命,還拿半隻野豬屍體砸亞歷山大大帝,那些士兵被砸石塊處決;希達斯沛斯河戰役,亞歷山大大帝被箭射中胸部,赫菲斯提翁被故意砍中胯下受傷倒地。希達斯沛斯河戰役後,受傷的亞歷山大大帝出面宣布西返,馬其頓軍隊看見亞歷山大大帝活著,還騎上馬背,歡聲大作,有人摸他,有人和他握手。
高加米拉戰役右翼騎兵隊大迴轉畫面剪影
史料記載,戰前騎馬言詞鼓勵軍心,準確喊出士官們的名字與級別職務的戰役是伊蘇斯之戰;克雷圖斯砍掉波斯總督斯皮史利達提斯的手肘解救亞歷山大大帝的戰鬥地點在格拉尼庫斯河畔,那是三大對戰波斯帝國戰役中的第一次遭遇,波斯帝國西境幾個總督糾眾聯合對付入侵小亞細亞的馬其頓-希臘聯軍,儘管人數多於敵方,但彼此不同心,許多總督、皇室姻親、將領陣亡,波斯軍隊因而作鳥獸散。那時赫菲斯提翁未特別列命該役,但很有可能也在撕殺激烈的人馬中,奮力殺敵,既然沒有文字記錄他解救亞歷山大大帝,就當作沒那回事。高加米拉戰役中,亞歷山大大帝與精銳騎兵隊和波斯軍混亂廝殺的場景,是接獲左翼危殆訊息,回頭馳援期間,遭遇波斯方潰逃的騎兵隊,雙方撞個正著,展開激烈對抗,傳記作家說赫菲斯提翁此次衝殺期間,被傷到手臂。以亞歷山大大帝的積極個性,絕不會徘徊在原地一直罵大流士三世,只會懊惱地遙望一眼逃遠中的大流士三世,便即刻掉頭救援受困中的馬其頓左翼軍隊,要唸,也會在返程中,咬牙切齒地咒罵『你這大流士真是膽小鬼、膽小鬼!』,保住軍隊比較重要。
亞歷山大大帝因親自投入大小戰役,軀體四肢不免傷痕累累。大多都是些不會危及性命的手、肩、足等處傷口,唯獨一次胸部中箭,傷及肺葉,使遊走死亡邊緣。亞歷山大大帝受重傷的戰役是馬里之戰,非希達斯沛斯河戰役。他在馬里之戰強行登城,由於戰盔、盔甲與戰袍相當亮眼醒目,被躲在城池內的馬里人鎖定攻擊,亞歷山大大帝獨自站在城牆上,其實抱定必死決心,不顧城下馬其頓軍隊的擔憂呼喚,毅然躍入城內,獨自奮戰,即使被支箭射中左胸,猶效法阿基利斯,拼死戰鬥,命大的他被追隨而來的雷歐納托斯與培烏基斯塔斯持盾死命護守,城下馬其頓士兵以各種方法登上城牆,才把他扛回御帳篷。史料只提到赫菲斯提翁與佩迪卡斯受命隨同亞歷山大大帝度過希達斯沛斯河,進入波魯斯王的所在河岸,投入戰役,而阿里安提到,亞歷山大大帝帶兵往東行去時,赫菲斯提翁奉命留在西德拉歐提斯河畔阿基希內斯補強該城建物,意謂赫菲斯提翁安然無恙,最多只是無礙小傷。而馬其頓軍隊的思鄉厭戰情緒大發作,是在更東邊的西發希斯河畔,而非希達斯沛斯河戰役前,亞歷山大大帝怒而下令處死十三名帶頭鼓譟反對他的士兵之場景所在地,是西返帝都期間駐紮地歐皮斯。馬其頓軍隊看見亞歷山大大帝還活著,歡聲雷動的地點是希達斯沛斯河與阿基西內亞河交會處的馬里戰主營地,那時亞歷山大大帝是乘船過去的,亞歷山大大帝為了向營區士兵證明自己活者,還恢復了大半,命人帶來座騎,自己跳上馬背,讓士兵們驚喜不已。
受傷的亞歷山大大帝受到軍民歡呼畫面剪影
亞歷山大大帝史詩般的東征歷程,很難在三個半鐘頭內演完,太多歷史人物與事件發生場景,會使劇情複雜化,可以理解奧立佛·史東改編劇情的想法。亞歷山大大帝的七大近身護衛官,克雷圖斯被弄成其中之一,官階沒有史實的高,片中幾名軍官如赫菲斯提翁、佩迪卡斯、托勒密與雷歐納托斯等,皆是史實中的近身護衛官,克雷圖斯只是亞歷山大大帝手下軍官之一;四十幾歲剛出道的亞里斯多德被弄成六七十幾歲;精銳騎兵隊長菲洛塔斯,似乎只是一般軍人;沒有跟著出征的卡山德也被插進去;被留在小亞細亞福里吉亞當總督的安提哥諾斯也一路打到印度;希栩甘碧絲被大女兒絲塔泰拉給取代;赫菲斯提翁在尼布甲尼撒宮被當成馬其頓國王,在索格迪亞一場晚宴上被克雷圖斯突襲,取代與克拉特洛斯的爭執;卡山德於圍桌談話中,激動的言語觸怒亞歷山大大帝,被擠到牆上;帕曼紐被克雷圖斯刺殺;克雷圖斯於一場與印度部落酋長飲宴期間,對主君的不滿大發作,不斷地言語刺激亞歷山大大帝,被標槍刺死。該幕段還出現本該在波斯波利斯露臉的托勒密情婦賽絲,以及巴格雅斯舞蹈贏得亞歷山大大帝的唇吻;菲利普二世被刺殺的那段,設計的有點奇怪;幾名歷史紀錄裡不在亞歷山大大帝病榻前的軍官,全在現場。但是,大部分著名場景有呈現出來,儘管與傳記作家的記載有出入,如,少年亞歷山大王子馴服難搞駿駒布基法拉斯;菲利普二世與克莉奧帕曲拉·尤呂迪姬的婚宴,阿羅塔斯的禱辭,引發亞歷山大王子公開叱責阿羅塔斯並諷刺滑倒在地的菲利普二世;菲利普二世在女兒克莉奧佩曲拉的婚禮慶典中被近衛官保薩尼亞斯刺死;伊蘇斯戰役前夕赫菲斯提翁與亞歷山大大帝一起過夜;伊蘇斯戰後,一起探視大流士三世的女眷,赫菲斯提翁被誤認成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大帝於高加米拉一戰,奔馬大迴轉直衝大流士三世,擲出標槍,逼的大流士三世落荒而逃;亞歷山大大帝讀信,讓赫菲斯提翁親吻權戒,閱信;菲洛塔斯涉陰謀審判場景與處刑;帕曼紐是被亞歷山大大帝派出波呂達瑪斯飛馬傳書,由克里安德執行刺殺動作而死;巴克特里亞的馬拉康達飲宴,克雷圖斯與亞歷山大大帝爆發言語衝突,被標槍刺死;成功橫渡格德羅西亞沙漠,卡馬尼亞祭神慶典上,巴格雅斯的精彩舞蹈,贏得亞歷山大大帝的擁吻;赫菲斯提翁過世,御醫格勞西亞斯被悲憤的亞歷山大大帝命人拖去殺了;卡山德奉父命前往巴比倫,嘲笑蠻族朝亞歷山大大帝行服從禮,被亞歷山大大帝雙手捉住頭髮去撞牆;穿獅皮、戴獅頭的亞歷山大大帝在赫拉克利斯祭典裡喝下大杯酒,突然襲來的疼痛,過世前,兵士們一一過來探望等等。
赫菲斯提翁&亞歷山大大帝劇照   FAMOUSFIT
馬其頓軍隊排隊探望病重的主君畫面剪影
就眾要角們的演技表現,柯林·法洛飾演的亞歷山大大帝氣勢弱了點,感性大於武勇,感覺上完全不像傳記作家筆下的果斷勇敢,又有點魯莽的亞歷山大大帝;傑瑞德·雷托的赫菲斯提翁被塑造成長髮美男,似乎著意凸顯其『被愛者』身分,避去戲中與亞歷山大大帝親密擁抱畫面,引致當時全球觀眾心裡不舒坦的尷尬;蓋瑞·史崔區把克雷圖斯的粗獷率性作最大發揮,表現相當搶眼;飾卡山德的強納森·萊斯·梅耶扮相讓人印象深刻,不少鏡頭帶到他;羅莎莉歐·道森的羅克珊妮很有個性,惟年紀太大了點;安吉麗娜·裘莉將奧林琵雅絲的沈著陰險性格,演得絲絲入扣;飾大流士三世的以色列演員拉茲·迪根的扮相和動作很有王者氣質,據說大流士三世是當時全波斯最英俊的男人,拉茲·迪根恰如其相。
卡山德劇照   pinterest.com
大流士三世劇照   pinterest.com
片中的奧林琵雅絲與克雷圖斯尋角成功,與二千四百多年前真實人物奧林琵雅絲與克雷圖斯的典型男子漢性格應該相差不遠。柯林·法洛主演的亞歷山大大帝不夠霸氣,太過訴求感性與人性弱點,苦勸軍兵東進時,居然會講到哭,讓人很暈,恐怕亞歷山大大帝本人看了都會搖頭罵人。傑瑞德·雷托的赫菲斯提翁可能比歷史中的赫菲斯提翁還要外向好鬥,而且只須打仗,不用管後勤事務,也沒當上首席大臣。強納森·萊斯·梅耶的卡山德被莫名其妙地加進來,儘管他的扮相與氣質比起傑瑞德·雷托的赫菲斯提翁還吸睛。羅克珊妮選角不適當,號稱全波斯第二大美女的羅克珊妮,反而比不上尼布甲尼撒宮內的彈琴抱貓佳麗美豔動人。大流士三世選角同樣成功,那些飾演波斯人的演員,頭髮、鬍鬚都按壁浮雕人物,原樣重現。
克雷圖斯劇照   pinterest..com
亞歷山大大帝是天生王者,誕生於馬其頓王室,接受希臘文明教育,騎著強壯剽悍布基法拉斯馳騁於一處又一處的戰場上。不善治國,慣於委託治權給其他有權力慾的人。短小精悍的亞歷山大大帝能夠統領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個性應該非常強勢有氣魄,絕不在外示弱,而且完全不管他人想法。他在父君的第八度婚姻宴上,拿杯子怒砸阿羅塔斯,毫不客氣地斥責;嘲諷酒醉腳滑的菲利普二世,態度肯定睥睨輕慢,豪氣大方。他在戰場上,眉目表情應該是高度緊張與殺氣騰騰,而非一副驚惶、瞻前顧後的樣子。古羅馬時代的龐貝城遺跡內,一幅描繪伊蘇斯戰役的馬賽克拼貼壁畫,畫中的亞歷山大大帝騎在馬上,手握長標槍,果敢無畏地殺向大流士三世。酷愛打仗的人,個性不會溫和,也很難猶豫不決,文學和音樂素養不會減輕亞歷山大大帝的霸氣,最多只是讓他在非戰爭場合上,待人態度從容和氣。自信、強勢、豪氣、大方與論辯性格,較易於指揮軍陣。

            Mosaic Detail showing Alexander Wikipedia

『Alexander』片中一場景,菲利普二世被刺殺身亡,現場一片混亂,赫菲斯提翁高舉他的手,拱他為馬其頓國王,卡山德上前拾起金花冠給赫菲斯提翁戴上亞歷山大三世的頭上。歷史中的赫菲斯提翁應該只是站在旁邊激動地握住王子的手,笑看著對方成為國王。會抓起高舉亞歷山大王儲的手,呼喊『這是我們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人,若不是雷歐納托斯,就是佩迪卡斯,為他戴上金花冠的人,也會是這兩人之一,他們兩人都出身王室,最有資格將亞歷山大三世拱上王位。亞歷山大大帝可能會當場給最親愛的赫菲斯提翁一個大大擁抱和親吻,他可是他的『王后』哩。電影『瑪歌王后』中安茹公爵在兄長查理九世過世後繼位,興奮地與同性情人親吻擁抱情景,應能套用於上述場面。
赫菲斯提翁拱亞歷山大三世為馬其頓國王 alexander-the-great.co.uk
片中赫菲斯提翁與亞歷山大大帝的三段對話,其一,高加米拉大戰前夜,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一起走回御帳篷,臨別前,赫菲斯提翁講句『這或許是道別,我的亞歷山大。』,『我的亞歷山大山大』此句靈感來源應該是普魯塔克,那是亞歷山大大帝在赫菲斯提翁與克拉特洛斯硬碰硬之後,私下責備赫菲斯提翁時,說了『倘若某人使你失去的你的亞歷山大,你還會有什麼勢力和任務呢?』其二,陽台私語片段,赫菲斯提翁摟住亞歷山大大帝的頸項,講了句『你是我在乎的一切。』這句話的靈感來源是迪歐多洛斯筆下,赫菲斯提翁寫給奧林琵雅絲的信文中之一段『你知道亞歷山大對於我們的意義更甚於一切。』;其三,亞歷山大大帝於赫菲斯提翁病褟旁講的『沒有你,我什麼都不是。』這句話與歷史紀錄裡,亞歷山大大帝在赫菲斯提翁與克拉特洛斯大爭執中,當眾斥責赫菲斯提翁『沒有我,你算什麼。』是倒過來講的話。事實中的亞歷山大大帝應該不會也完全沒機會講那種話,即使深愛赫菲斯提翁,以他的自負個性,不會把自己貶得那麼低。赫菲斯提翁與克拉特洛斯大爭執場景,在『Alexander』裡轉成克雷圖斯在一場晚宴中,不斷以言詞及動作騷擾赫菲斯提翁,還出其不意地襲擊對方的鼻子,之後被尼阿科斯給架走。




赫菲斯提翁不悅於克雷圖斯騷擾畫面剪影
『Alexander』是少數把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之間情義關係呈現出來的影片,此片兩人關係的處理,偏向知己,即使偶爾的對話,聽來很像講情話,惟整體呈現,較像親密朋友。這部電影對亞歷山大大帝很體貼,有讓兩人見到最後一面,說了些訣別話語。此片雖未按照傳記作家作品編演,但已很接近傳記作家寫下的故事了。片中沒有波斯人做出其傳統匐地『服從禮』動作,可能是考量那樣做會太花時間,而且現代人根本不吃那一套,也不太想那樣做。每個寫作者與閱讀者,心中都有自己對於遙遠古代亞歷山大大帝的想像,有那時期所有角色的對話演擬。後世各時代的東西方讀者,因生長背景不同,對他的好惡,亦有差異。我則是在腦海裡以呂希波斯的亞歷山大大帝胸像為原型,描摹他的長相,想像他的所有表情動作和可能的言語。奧立佛·史東也有自己的觀點,希望有人講出想像中的對話,於是成就了這部影片。
片中某些影段,有它的寓意。亞歷山大三世與赫菲斯提翁是兒童學堂同窗,兩人在老師巡視之下作相撲,一陣纏鬥後,亞歷山大三世輸了,此影段呼應了犬儒派西諾佩的迪歐根尼斯信文指涉亞歷山大大帝『被赫菲斯提翁的胯下統治著。』從未輸過一場戰役的亞歷山大大帝,卻敗在赫菲斯提翁的溫情與美貌下;高加米拉戰勝後,亞歷山大大帝和所有軍官進入尼布甲尼撒宮,走下陽台外望城內風光,佩迪卡斯過來站他身邊,此幕暗示佩迪卡斯於亞歷山大大帝過世後,成為亞歷山大帝國最高權力者;赫菲斯提翁身披袒胸露腹的絲質長罩衫進入亞歷山大大帝的房間,站其身後閱信,嗣後與亞歷山大大帝陽台私語一幕段,隱約暗示兩人的身體關係;婚後的亞歷山大大帝和所有軍官圍著長桌談天,或站或坐,唯獨赫菲斯提翁站在亞歷山大大帝斜後方,場中只有他倆衣東方服飾,其他軍官仍著希臘戰袍,點出赫菲斯提翁表態站與主君一陣線而倍受其他軍官孤立景況。同一幕段,亞歷山大大帝斥責卡山德後,對著所有軍官表明立場,以後無論何事,一切他說的算,諸如此類言語,甩頭就走,其他軍官起身跟隨離去,卡山德坐上亞歷山大大帝的座位,暗示其日後將坐上馬其頓王國大位;一幕是亞歷山大大帝殺了克雷圖斯後,悲悔地閉關於御帳篷裡,羅克珊妮進入篷內探夫,卡山德跟在羅克珊妮背後進來,暗示日後羅克珊妮被軟禁,與兒子亞歷山大四世同被卡山德毒死;征踏印度前,亞歷山大大帝對著兵眾信心喊話,有些士兵出言反對,有些作壁上觀,只有赫菲斯提翁以行動支持,一個鏡頭帶出兩人並肩靠在一起,象徵兩人東征途中彼此倚賴;最後一幕是毒殺亞歷山大大帝片段,該影段的卡山德被打扮得非常冶艷,額面戴圈飾有兩條垂金鍊的金環,猩紅色單肩長袍,猩紅嘴唇,左臂戴金臂環,雜著等待與賭注的些許緊張神情,暗示著亞歷山大大帝的死亡威脅來自卡山德,卡山德受父親安提帕特指令毒殺亞歷山大大帝,而亞里斯多德可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提供毒物知識給學生卡山德。同劇段中,托勒密與佩迪卡斯站在一起,同框同鏡,但之後,佩迪卡斯醉到站不穩,跌出幕外,這暗示之後,兩人因為亞歷山大大帝的遺體之爭,佩迪卡斯被手下刺殺身亡,托勒密則於埃及據點建立托勒密王朝,是埃及艷后克麗奧佩曲拉·菲洛帕托的先祖。至於網路文章提到貫穿整片的鷹的代表意涵或征服恐懼的其他種種,就不在這裡贅述。
卡山德劇照    forum paradox plaza.com
值得一提的是,片末,奧林琵雅絲得知愛子死訊之後,慢慢地走向落地窗,窗外一隻飛鷹叼蛇,蛇反噬,鷹、蛇同歸於盡,該片段的靈感應該來自『伊里亞德』。在『伊里亞德』裡,是個預兆,不同的是,書中的鳥比較幸運,拋下蛇,鳴叫一聲後,乘風而去。
至於菲利普二世之死因,少數歐美學者有個說法,亞歷山大王子與奧林琵雅絲涉嫌計謀暗殺菲利普二世,因為奧林琵雅絲反常地厚葬謀殺者。我倒不認為那對母子會那樣做,單純動念與付諸實行,究竟不同。身為馬其頓王后之一的奧林琵雅絲可能有那種念思,菲利普二世活得越久,只會為兒子亞歷山大三世塑立越來越多的登基障礙,菲利普二世駕崩,貴族們可能再次拱托純粹馬其頓血統的遜王阿敏塔斯四世(故王佩迪卡斯三世之嫡子,曾是馬其頓幼主)為馬其頓國王,她栽培未來馬其頓君主的心血就白費了。但亞歷山大三世應該不會那樣想,儘管不悅於父親屢屢締造功業,父親拿下的領土越多,他越難締造偉大功績。父母感情不睦,亦使不甚諒解父親,夫妻異心,兒子最常站母親那方,亞歷山大三世親近母親,非常合理合情。前述心結,尚不致於使亞歷山大三世生起弒父意念,他偏好正面對決,不屑來陰的。奧林琵雅絲應該非常感激謀殺者,她因之得利,兒子亞歷山大三世成為馬其頓國王,她的地位即刻提升,厚葬謀殺親夫者的作為,可以理解。
奧林琵雅絲與亞歷山大三世   The Flick Chick
『Alexander』處理了很多亞歷山大大帝與母親奧林琵雅絲的對話場景,有網路文章說,這部影片中的亞歷山大大帝,為了逃離母親弒父陰影,不斷地往奔向遠方,追求偉大功業以贖罪。奧立佛·史東以『伊底帕斯情結』觀點來詮釋這對母子關係,用上許多古希臘神話故事加以鋪陳,並在羅克珊妮角色上,大作文章,用以暗示亞歷山大大帝的戀母情結。然而,影片編劇與歷史紀錄有出入,我對於這對母子的看法是,他們的關係和古希臘一般家庭的母子關係,沒有兩樣,不同的是,母子倆身處王室,宮內有其他王后與王子、公主,不免遇上宮廷角力,因而更加強化母子連結。亞歷山大大帝觀察力強,眼色犀利,不多愁善感,也不太感情理事,天生戰鬥士性格,十足英雄主義,他沒什憂懼,不憑空模擬虛幻障礙自我恫嚇或綁住自己,才有動力奔向遙遠它方。呂希波斯的亞歷山大大帝胸像,塑造出霸氣、冷靜與高瞻遠矚形象,亞歷山大大帝認定那尊塑像,最近似他本人。亞歷山大大帝少年時期已經很有主見,連菲利普二世都不太能夠制住他,即使和母親關係親密,也不見得凡事聽她的,光是赫菲斯提翁的存在,就能凸顯亞歷山大大帝不太理會母親的嫉妒情緒。亞歷山大大帝之所以越跑越遠,與他從亞里斯多德那裡學習並於腦中塑形而成的世界觀有關,他對遠方事物非常好奇,想親眼看看整個世界生得怎樣,想瞧瞧外海的真實模樣,地圖裡的海洋很無趣,親自走向大海才有意思。打下龐大的波斯帝國不夠,更遠的東方應該還有更多有趣的地理景觀和人物風俗,於是酷愛戰鬥的他,再度揮軍踏上東征旅程,直到馬其頓軍隊徹底厭戰而止。無法繼續東進,肯定讓他感覺落寞,但形勢比人強,只能帶兵返西,親密愛人猝逝和突來的急病,世界夢碎。亞歷山大大帝花了將近十年時間東征,天生好運使他成為冷兵器時代,獨一無敗績之國君,永遠的傳奇,直到今日仍列名十大具影響力人物之一。我的輪迴觀,傾向認為亞歷山大大帝來自天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橫空出世,儘管人格不夠完美。
A Roman copy of a bust of Ἀλέξανδρος ὁ Μέγας history-extra
Alexander Sarcophagus   arcgis.com
順帶一提,該片末段,亞歷山大大帝病重躺在御床上,天棚下方懸掛一大片手動搧風布塊,布面織有雙翼側面人像,我一開始以為是大流士一世,因為希羅多德於『波西戰爭史』寫到居魯士大帝曾夢到手下軍官希斯塔斯佩斯的兒子肩上生出雙翅,一翼覆蓋歐羅巴大地,一翼覆蓋印度河以西的遼闊土地。大流士一世在居魯士大帝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於埃及返程中病逝後,集合其他波斯貴族的力量,篡奪居魯士大帝的的另個兒子巴爾迪亞的帝銜,宣稱繼承阿契美尼德王朝,自立為波斯帝王然而,搜尋網路文章,始知那個人像是瑣羅亞斯德教中善神阿乎拉·馬茲達的代表圖像。大流士一世崇信瑣羅亞斯德教,居魯士大帝神奇地感知到日後大流士一世的功業,大流士一世肩上生出羽翼切合了其崇拜阿乎拉·馬茲達信仰。不過,這或許是大流士一世故意編造出來的故事,以合理化奪取帝位之舉。
上開大流士一世篡位一節,希羅多德聽到的說法是,岡比西斯二世患有『聖疾(癲癇)』而多疑,常常一個不順心就殺死臣下,相當不得人心。停留埃及期間,做了怪夢,懷疑親弟司美爾迪斯有意篡奪帝位,於是派人回波斯,殺掉親弟。直到管家讓同名親弟司美爾迪斯冒充居魯士大帝次子司美爾迪斯,派出使者到處宣揚,司美爾迪斯繼位了,使者對岡比西斯二世也宣達相同情節,岡比西斯二世問出事實後,氣怒地跳上馬,想即刻趕回帝都討伐叛徒,卻被自己的短劍刺傷,未久即離世。八個月後,這個偽帝被貴族起底,六名貴族聯合大流士一世入宮殺掉那對兄弟,大流士一世於一陣論辯後,取得波斯帝國帝位。
阿乎拉·馬茲達圖樣剪影
『Alexander』的背景音樂由管絃樂團與合唱團合作演出,非常好聽,尤其片尾曲,齊奏長號與打擊樂把亞歷山大大帝率軍東征,行軍跨越歐亞非三大地的遼闊無邊感覺全然呈現出來,部分逐漸推升樂段,會於腦中幻現天宇遼闊與軍隊行進橫越中亞地區蒼茫大地的影像,鷹揚於穹窿,一段長號滑升旋律帶出精神昂揚的勝利號角,予人天地寬闊之感。片尾影段及配樂,把亞歷山大大帝的雕像、浮雕、馬賽克拼貼畫融合於藍色水影內,予人英雄崇拜般的感覺,建議找YOUTUBE影片欣賞,有一短篇剪輯該片末段『alexander the great finale』,可以點閱欣賞。另一部『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的配樂,也非常優,以合唱團、高階電子琴和打擊樂器奏出,部分樂段予人一種帆船於黃昏夕陽西下時際,穿越汪洋大海,乘風破浪而行,遠方海平面反射夕陽,波光粼粼的影像。『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有段人聲清唱旋律,帶點宗教元素,很像中世紀修道士唱聖樂的感覺。
廿一世紀初全球性金融風暴前的希臘公務員子女可以繼續享受亡親的退休金,相當於現代臺灣退休公務人員的遺屬年金,這項傳統,或許可以遡及亞歷山大大帝提出的一項優遇措施。當馬其頓軍隊駐紮歐皮斯,種族歧視心理作祟,鄙視波斯裔軍人,惱怒於主君讓波斯軍人享有等同於馬其頓人的權利,因而向亞歷山大大帝抗議,亞歷山大大帝對著馬其頓軍隊發表一段義憤激動演說後,便進入御棚,諭令不見馬其頓權力中心圈以外的馬其頓軍隊。一連三天閉關,還把許多馬其頓人的職務配給波斯人,馬其頓人以為主君決定拋棄他們,惶恐地空手去到御棚前,哭喊著呼求主君出面。亞歷山大大帝最後心軟了,走出御帳篷,與馬其頓人和解,還當眾宣布,凡不適繼續服役的老兵與重傷身殘的傷兵,回去馬其頓後,將命令安提帕特給予這群勇士眾多福利,看戲時可以坐最佳座位,戴花圈;而各個大小戰役亡故官兵的子女,皆能繼續享有亡父的薪餉。這種職業軍人子女領取亡父生前的薪餉,其實是種撫恤金概念。只是,克拉特洛斯才帶領這群除役馬其頓年老傷殘人員西行至小亞細亞的奇里奇亞,亞歷山大大帝便不預期地過世了,未久,亞歷山大帝國陷入混亂,這項優遇措施無從踐行。亞歷山大大帝對手下官兵的慷慨發想,間接造成當今希臘政府的困境,亞歷山大大帝本身始料未及吧!
儘管非常崇拜亞歷山大大帝文武雙全地勇敢闖蕩天涯,卻不希望這世界再出現第二個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大帝在攻擊方,是勇猛善戰,足智多謀,可以擴大國家版圖;然而,就被攻擊方,破壞力與殺傷力,不容小覷。然而,戰爭與惡性傳染疾病有大規模抑制人口的另類功能,對於地球生態平衡,有一定的作用。戰爭,對於富足的社會,令人厭惡。但若權力與財富過於集中一端,戰爭卻能造就財富重分配的契機。凡事皆為一體兩面,好與不好,是相對,而非絕對。戰爭,當然不例外!
至於,部分學者把『暴君tyrant』封號戴亞歷山大大帝頂上,我非常不以為然,那個『我不殺你,就是被你殺掉』的殘酷宮廷環境年代,亞歷山大大帝不狠心使手段殺掉那些威脅地位和生命的人,便是被幹掉,東征大業與夢想便玩完了。歷史上,就不會有輝煌征戰成果,被當作軍事戰術策略教學範例。亞歷山大大帝所有好壞行為舉動,在他的生存年代,都不是異常狀況,底下軍民即使氣憤,還是無奈地接受,畢竟那是君王利益凌駕一切的時代,與現代東西方先進國家公民奉為圭臬的『人權至上』概念,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時代被錯置,錯把當今民主時代的普同人性概念,植回遙遠古代,挺可笑的。而『大帝』尊稱,純粹彰揚亞歷山大大帝的軍事成就,絕非把他神聖化。亞歷山大大帝忝為古代一介帝國王者,好壞兩面都不缺,且將他的所有行為舉措,視作人性的赤裸呈現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