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9年7月9日 星期二

奧立佛·史東『Alexander』觀後感

這陣子都在研究亞歷山大大帝與其近身護衛官赫菲斯提翁的關係,看了許多網路文章,蒐尋YOUTUBE剪輯影片,抓到奧立佛·史東『Alexander』的影片,在此分享對於這部電影部分內容的看法。
Theatrical release poster  Wikipedia
『Alexander』據維基百科資料,耗資一億五千五百美元,背景服裝考究,高加米拉戰役與希達斯沛斯河戰役的戰爭場景拍的十分逼真,相當具有可看性。高加米拉戰役,阿里安說波斯治下的印度軍帶來戰象,但沒有投入戰役,此片的這次戰役沒有加入戰象,卻出現數隻駱駝,看來駱駝也跑得挺快。希達斯沛斯河戰役雖然擬真地出動數隻裝扮華麗的戰象,結局卻有違常理,而且選景是一片樹林,傳記作家紀錄的是一片平坦沙地,亞歷山大大帝能夠清楚掃視波魯斯王的佈陣而決定戰術。片中那匹黑色駿馬布基法拉斯,體態真的很優美,毛色是健康的烏金烏金,最後與波魯斯王座騎華麗裝扮的戰象,彼此對峙而舉起前腿站立的那景象超經典,布基法拉斯後蹄兩度離地往前跳走兩步,姿態真是美呆了。據說奧立佛·史東花了十五年拍成此片,我猜劇中那匹布基法拉斯可能是史東為了拍攝此片,刻意挑選出來的黑色幼馬,從小便被取名布希法拉斯(英文拼法),以利飾演亞歷山大大帝的康諾·保洛和柯林·法洛叫得動牠。
希達斯沛斯河戰役畫面剪影
此片經費與時間問題,只拍出兩大戰役,高加米拉戰役與希達斯沛斯斯河戰役,因此奧立佛·史東把一些特別事件編在一起。高加米拉戰爭序幕,亞歷山大大帝騎在馬上,踏過馬其頓方陣前方土地,對著馬其頓官兵信心喊話,講些激勵語言,嗣後領導近衛官與精銳騎兵隊展開戰前迂迴奔馬行動,抓住時機,來個大迴轉後,直衝大流士三世所在處,期間遭遇波斯軍隊,展開激烈廝殺,亞歷山大大帝兩度與波斯人纏鬥,第一次克雷圖斯下馬砍掉一名波斯總督的手肘,第二次是赫菲斯提翁去解圍;征伐印度前,兵士不太情願繼續為主君打仗,亞歷山大大帝試著與兵眾溝通,柯伊諾斯勇敢站出來表達士兵想返鄉的意願,有十多名兵士鼓譟抗命,還拿半隻野豬屍體砸亞歷山大大帝,那些士兵被砸石塊處決;希達斯沛斯河戰役,亞歷山大大帝被箭射中胸部,赫菲斯提翁被故意砍中胯下受傷倒地。希達斯沛斯河戰役後,受傷的亞歷山大大帝出面宣布西返,馬其頓軍隊看見亞歷山大大帝活著,還騎上馬背,歡聲大作,有人摸他,有人和他握手。
高加米拉戰役右翼騎兵隊大迴轉畫面剪影
史料記載,戰前騎馬言詞鼓勵軍心,準確喊出士官們的名字與級別職務的戰役是伊蘇斯之戰;克雷圖斯砍掉波斯總督斯皮史利達提斯的手肘解救亞歷山大大帝的戰鬥地點在格拉尼庫斯河畔,那是三大對戰波斯帝國戰役中的第一次遭遇,波斯帝國西境幾個總督糾眾聯合對付入侵小亞細亞的馬其頓-希臘聯軍,儘管人數多於敵方,但彼此不同心,許多總督、皇室姻親、將領陣亡,波斯軍隊因而作鳥獸散。那時赫菲斯提翁未特別列命該役,但很有可能也在撕殺激烈的人馬中,奮力殺敵,既然沒有文字記錄他解救亞歷山大大帝,就當作沒那回事。高加米拉戰役中,亞歷山大大帝與精銳騎兵隊和波斯軍混亂廝殺的場景,是接獲左翼危殆訊息,回頭馳援期間,遭遇波斯方潰逃的騎兵隊,雙方撞個正著,展開激烈對抗,傳記作家說赫菲斯提翁此次衝殺期間,被傷到手臂。以亞歷山大大帝的積極個性,絕不會徘徊在原地一直罵大流士三世,只會懊惱地遙望一眼逃遠中的大流士三世,便即刻掉頭救援受困中的馬其頓左翼軍隊,要唸,也會在返程中,咬牙切齒地咒罵『你這大流士真是膽小鬼、膽小鬼!』,保住軍隊比較重要。
亞歷山大大帝因親自投入大小戰役,軀體四肢不免傷痕累累。大多都是些不會危及性命的手、肩、足等處傷口,唯獨一次胸部中箭,傷及肺葉,使遊走死亡邊緣。亞歷山大大帝受重傷的戰役是馬里之戰,非希達斯沛斯河戰役。他在馬里之戰強行登城,由於戰盔、盔甲與戰袍相當亮眼醒目,被躲在城池內的馬里人鎖定攻擊,亞歷山大大帝獨自站在城牆上,其實抱定必死決心,不顧城下馬其頓軍隊的擔憂呼喚,毅然躍入城內,獨自奮戰,即使被支箭射中左胸,猶效法阿基利斯,拼死戰鬥,命大的他被追隨而來的雷歐納托斯與培烏基斯塔斯持盾死命護守,城下馬其頓士兵以各種方法登上城牆,才把他扛回御帳篷。史料只提到赫菲斯提翁與佩迪卡斯受命隨同亞歷山大大帝度過希達斯沛斯河,進入波魯斯王的所在河岸,投入戰役,而阿里安提到,亞歷山大大帝帶兵往東行去時,赫菲斯提翁奉命留在西德拉歐提斯河畔阿基希內斯補強該城建物,意謂赫菲斯提翁安然無恙,最多只是無礙小傷。而馬其頓軍隊的思鄉厭戰情緒大發作,是在更東邊的西發希斯河畔,而非希達斯沛斯河戰役前,亞歷山大大帝怒而下令處死十三名帶頭鼓譟反對他的士兵之場景所在地,是西返帝都期間駐紮地歐皮斯。馬其頓軍隊看見亞歷山大大帝還活著,歡聲雷動的地點是希達斯沛斯河與阿基西內亞河交會處的馬里戰主營地,那時亞歷山大大帝是乘船過去的,亞歷山大大帝為了向營區士兵證明自己活者,還恢復了大半,命人帶來座騎,自己跳上馬背,讓士兵們驚喜不已。
受傷的亞歷山大大帝受到軍民歡呼畫面剪影
亞歷山大大帝史詩般的東征歷程,很難在三個半鐘頭內演完,太多歷史人物與事件發生場景,會使劇情複雜化,可以理解奧立佛·史東改編劇情的想法。亞歷山大大帝的七大近身護衛官,克雷圖斯被弄成其中之一,官階沒有史實的高,片中幾名軍官如赫菲斯提翁、佩迪卡斯、托勒密與雷歐納托斯等,皆是史實中的近身護衛官,克雷圖斯只是亞歷山大大帝手下軍官之一;四十幾歲剛出道的亞里斯多德被弄成六七十幾歲;精銳騎兵隊長菲洛塔斯,似乎只是一般軍人;沒有跟著出征的卡山德也被插進去;被留在小亞細亞福里吉亞當總督的安提哥諾斯也一路打到印度;希栩甘碧絲被大女兒絲塔泰拉給取代;赫菲斯提翁在尼布甲尼撒宮被當成馬其頓國王,在索格迪亞一場晚宴上被克雷圖斯突襲,取代與克拉特洛斯的爭執;卡山德於圍桌談話中,激動的言語觸怒亞歷山大大帝,被擠到牆上;帕曼紐被克雷圖斯刺殺;克雷圖斯於一場與印度部落酋長飲宴期間,對主君的不滿大發作,不斷地言語刺激亞歷山大大帝,被標槍刺死。該幕段還出現本該在波斯波利斯露臉的托勒密情婦賽絲,以及巴格雅斯舞蹈贏得亞歷山大大帝的唇吻;菲利普二世被刺殺的那段,設計的有點奇怪;幾名歷史紀錄裡不在亞歷山大大帝病榻前的軍官,全在現場。但是,大部分著名場景有呈現出來,儘管與傳記作家的記載有出入,如,少年亞歷山大王子馴服難搞駿駒布基法拉斯;菲利普二世與克莉奧帕曲拉·尤呂迪姬的婚宴,阿羅塔斯的禱辭,引發亞歷山大王子公開叱責阿羅塔斯並諷刺滑倒在地的菲利普二世;菲利普二世在女兒克莉奧佩曲拉的婚禮慶典中被近衛官保薩尼亞斯刺死;伊蘇斯戰役前夕赫菲斯提翁與亞歷山大大帝一起過夜;伊蘇斯戰後,一起探視大流士三世的女眷,赫菲斯提翁被誤認成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大帝於高加米拉一戰,奔馬大迴轉直衝大流士三世,擲出標槍,逼的大流士三世落荒而逃;亞歷山大大帝讀信,讓赫菲斯提翁親吻權戒,閱信;菲洛塔斯涉陰謀審判場景與處刑;帕曼紐是被亞歷山大大帝派出波呂達瑪斯飛馬傳書,由克里安德執行刺殺動作而死;巴克特里亞的馬拉康達飲宴,克雷圖斯與亞歷山大大帝爆發言語衝突,被標槍刺死;成功橫渡格德羅西亞沙漠,卡馬尼亞祭神慶典上,巴格雅斯的精彩舞蹈,贏得亞歷山大大帝的擁吻;赫菲斯提翁過世,御醫格勞西亞斯被悲憤的亞歷山大大帝命人拖去殺了;卡山德奉父命前往巴比倫,嘲笑蠻族朝亞歷山大大帝行服從禮,被亞歷山大大帝雙手捉住頭髮去撞牆;穿獅皮、戴獅頭的亞歷山大大帝在赫拉克利斯祭典裡喝下大杯酒,突然襲來的疼痛,過世前,兵士們一一過來探望等等。
赫菲斯提翁&亞歷山大大帝劇照   FAMOUSFIT
馬其頓軍隊排隊探望病重的主君畫面剪影
就眾要角們的演技表現,柯林·法洛飾演的亞歷山大大帝氣勢弱了點,感性大於武勇,感覺上完全不像傳記作家筆下的果斷勇敢,又有點魯莽的亞歷山大大帝;傑瑞德·雷托的赫菲斯提翁被塑造成長髮美男,似乎著意凸顯其『被愛者』身分,避去戲中與亞歷山大大帝親密擁抱畫面,引致當時全球觀眾心裡不舒坦的尷尬;蓋瑞·史崔區把克雷圖斯的粗獷率性作最大發揮,表現相當搶眼;飾卡山德的強納森·萊斯·梅耶扮相讓人印象深刻,不少鏡頭帶到他;羅莎莉歐·道森的羅克珊妮很有個性,惟年紀太大了點;安吉麗娜·裘莉將奧林琵雅絲的沈著陰險性格,演得絲絲入扣;飾大流士三世的以色列演員拉茲·迪根的扮相和動作很有王者氣質,據說大流士三世是當時全波斯最英俊的男人,拉茲·迪根恰如其相。
卡山德劇照   pinterest.com
大流士三世劇照   pinterest.com
片中的奧林琵雅絲與克雷圖斯尋角成功,與二千四百多年前真實人物奧林琵雅絲與克雷圖斯的典型男子漢性格應該相差不遠。柯林·法洛主演的亞歷山大大帝不夠霸氣,太過訴求感性與人性弱點,苦勸軍兵東進時,居然會講到哭,讓人很暈,恐怕亞歷山大大帝本人看了都會搖頭罵人。傑瑞德·雷托的赫菲斯提翁可能比歷史中的赫菲斯提翁還要外向好鬥,而且只須打仗,不用管後勤事務,也沒當上首席大臣。強納森·萊斯·梅耶的卡山德被莫名其妙地加進來,儘管他的扮相與氣質比起傑瑞德·雷托的赫菲斯提翁還吸睛。羅克珊妮選角不適當,號稱全波斯第二大美女的羅克珊妮,反而比不上尼布甲尼撒宮內的彈琴抱貓佳麗美豔動人。大流士三世選角同樣成功,那些飾演波斯人的演員,頭髮、鬍鬚都按壁浮雕人物,原樣重現。
克雷圖斯劇照   pinterest..com
亞歷山大大帝是天生王者,誕生於馬其頓王室,接受希臘文明教育,騎著強壯剽悍布基法拉斯馳騁於一處又一處的戰場上。不善治國,慣於委託治權給其他有權力慾的人。短小精悍的亞歷山大大帝能夠統領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個性應該非常強勢有氣魄,絕不在外示弱,而且完全不管他人想法。他在父君的第八度婚姻宴上,拿杯子怒砸阿羅塔斯,毫不客氣地斥責;嘲諷酒醉腳滑的菲利普二世,態度肯定睥睨輕慢,豪氣大方。他在戰場上,眉目表情應該是高度緊張與殺氣騰騰,而非一副驚惶、瞻前顧後的樣子。古羅馬時代的龐貝城遺跡內,一幅描繪伊蘇斯戰役的馬賽克拼貼壁畫,畫中的亞歷山大大帝騎在馬上,手握長標槍,果敢無畏地殺向大流士三世。酷愛打仗的人,個性不會溫和,也很難猶豫不決,文學和音樂素養不會減輕亞歷山大大帝的霸氣,最多只是讓他在非戰爭場合上,待人態度從容和氣。自信、強勢、豪氣、大方與論辯性格,較易於指揮軍陣。

            Mosaic Detail showing Alexander Wikipedia

『Alexander』片中一場景,菲利普二世被刺殺身亡,現場一片混亂,赫菲斯提翁高舉他的手,拱他為馬其頓國王,卡山德上前拾起金花冠給赫菲斯提翁戴上亞歷山大三世的頭上。歷史中的赫菲斯提翁應該只是站在旁邊激動地握住王子的手,笑看著對方成為國王。會抓起高舉亞歷山大王儲的手,呼喊『這是我們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人,若不是雷歐納托斯,就是佩迪卡斯,為他戴上金花冠的人,也會是這兩人之一,他們兩人都出身王室,最有資格將亞歷山大三世拱上王位。亞歷山大大帝可能會當場給最親愛的赫菲斯提翁一個大大擁抱和親吻,他可是他的『王后』哩。電影『瑪歌王后』中安茹公爵在兄長查理九世過世後繼位,興奮地與同性情人親吻擁抱情景,應能套用於上述場面。
赫菲斯提翁拱亞歷山大三世為馬其頓國王 alexander-the-great.co.uk
片中赫菲斯提翁與亞歷山大大帝的三段對話,其一,高加米拉大戰前夜,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一起走回御帳篷,臨別前,赫菲斯提翁講句『這或許是道別,我的亞歷山大。』,『我的亞歷山大山大』此句靈感來源應該是普魯塔克,那是亞歷山大大帝在赫菲斯提翁與克拉特洛斯硬碰硬之後,私下責備赫菲斯提翁時,說了『倘若某人使你失去的你的亞歷山大,你還會有什麼勢力和任務呢?』其二,陽台私語片段,赫菲斯提翁摟住亞歷山大大帝的頸項,講了句『你是我在乎的一切。』這句話的靈感來源是迪歐多洛斯筆下,赫菲斯提翁寫給奧林琵雅絲的信文中之一段『你知道亞歷山大對於我們的意義更甚於一切。』;其三,亞歷山大大帝於赫菲斯提翁病褟旁講的『沒有你,我什麼都不是。』這句話與歷史紀錄裡,亞歷山大大帝在赫菲斯提翁與克拉特洛斯大爭執中,當眾斥責赫菲斯提翁『沒有我,你算什麼。』是倒過來講的話。事實中的亞歷山大大帝應該不會也完全沒機會講那種話,即使深愛赫菲斯提翁,以他的自負個性,不會把自己貶得那麼低。赫菲斯提翁與克拉特洛斯大爭執場景,在『Alexander』裡轉成克雷圖斯在一場晚宴中,不斷以言詞及動作騷擾赫菲斯提翁,還出其不意地襲擊對方的鼻子,之後被尼阿科斯給架走。




赫菲斯提翁不悅於克雷圖斯騷擾畫面剪影
『Alexander』是少數把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之間情義關係呈現出來的影片,此片兩人關係的處理,偏向知己,即使偶爾的對話,聽來很像講情話,惟整體呈現,較像親密朋友。這部電影對亞歷山大大帝很體貼,有讓兩人見到最後一面,說了些訣別話語。此片雖未按照傳記作家作品編演,但已很接近傳記作家寫下的故事了。片中沒有波斯人做出其傳統匐地『服從禮』動作,可能是考量那樣做會太花時間,而且現代人根本不吃那一套,也不太想那樣做。每個寫作者與閱讀者,心中都有自己對於遙遠古代亞歷山大大帝的想像,有那時期所有角色的對話演擬。後世各時代的東西方讀者,因生長背景不同,對他的好惡,亦有差異。我則是在腦海裡以呂希波斯的亞歷山大大帝胸像為原型,描摹他的長相,想像他的所有表情動作和可能的言語。奧立佛·史東也有自己的觀點,希望有人講出想像中的對話,於是成就了這部影片。
片中某些影段,有它的寓意。亞歷山大三世與赫菲斯提翁是兒童學堂同窗,兩人在老師巡視之下作相撲,一陣纏鬥後,亞歷山大三世輸了,此影段呼應了犬儒派西諾佩的迪歐根尼斯信文指涉亞歷山大大帝『被赫菲斯提翁的胯下統治著。』從未輸過一場戰役的亞歷山大大帝,卻敗在赫菲斯提翁的溫情與美貌下;高加米拉戰勝後,亞歷山大大帝和所有軍官進入尼布甲尼撒宮,走下陽台外望城內風光,佩迪卡斯過來站他身邊,此幕暗示佩迪卡斯於亞歷山大大帝過世後,成為亞歷山大帝國最高權力者;赫菲斯提翁身披袒胸露腹的絲質長罩衫進入亞歷山大大帝的房間,站其身後閱信,嗣後與亞歷山大大帝陽台私語一幕段,隱約暗示兩人的身體關係;婚後的亞歷山大大帝和所有軍官圍著長桌談天,或站或坐,唯獨赫菲斯提翁站在亞歷山大大帝斜後方,場中只有他倆衣東方服飾,其他軍官仍著希臘戰袍,點出赫菲斯提翁表態站與主君一陣線而倍受其他軍官孤立景況。同一幕段,亞歷山大大帝斥責卡山德後,對著所有軍官表明立場,以後無論何事,一切他說的算,諸如此類言語,甩頭就走,其他軍官起身跟隨離去,卡山德坐上亞歷山大大帝的座位,暗示其日後將坐上馬其頓王國大位;一幕是亞歷山大大帝殺了克雷圖斯後,悲悔地閉關於御帳篷裡,羅克珊妮進入篷內探夫,卡山德跟在羅克珊妮背後進來,暗示日後羅克珊妮被軟禁,與兒子亞歷山大四世同被卡山德毒死;征踏印度前,亞歷山大大帝對著兵眾信心喊話,有些士兵出言反對,有些作壁上觀,只有赫菲斯提翁以行動支持,一個鏡頭帶出兩人並肩靠在一起,象徵兩人東征途中彼此倚賴;最後一幕是毒殺亞歷山大大帝片段,該影段的卡山德被打扮得非常冶艷,額面戴圈飾有兩條垂金鍊的金環,猩紅色單肩長袍,猩紅嘴唇,左臂戴金臂環,雜著等待與賭注的些許緊張神情,暗示著亞歷山大大帝的死亡威脅來自卡山德,卡山德受父親安提帕特指令毒殺亞歷山大大帝,而亞里斯多德可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提供毒物知識給學生卡山德。同劇段中,托勒密與佩迪卡斯站在一起,同框同鏡,但之後,佩迪卡斯醉到站不穩,跌出幕外,這暗示之後,兩人因為亞歷山大大帝的遺體之爭,佩迪卡斯被手下刺殺身亡,托勒密則於埃及據點建立托勒密王朝,是埃及艷后克麗奧佩曲拉·菲洛帕托的先祖。至於網路文章提到貫穿整片的鷹的代表意涵或征服恐懼的其他種種,就不在這裡贅述。
卡山德劇照    forum paradox plaza.com
值得一提的是,片末,奧林琵雅絲得知愛子死訊之後,慢慢地走向落地窗,窗外一隻飛鷹叼蛇,蛇反噬,鷹、蛇同歸於盡,該片段的靈感應該來自『伊里亞德』。在『伊里亞德』裡,是個預兆,不同的是,書中的鳥比較幸運,拋下蛇,鳴叫一聲後,乘風而去。
至於菲利普二世之死因,少數歐美學者有個說法,亞歷山大王子與奧林琵雅絲涉嫌計謀暗殺菲利普二世,因為奧林琵雅絲反常地厚葬謀殺者。我倒不認為那對母子會那樣做,單純動念與付諸實行,究竟不同。身為馬其頓王后之一的奧林琵雅絲可能有那種念思,菲利普二世活得越久,只會為兒子亞歷山大三世塑立越來越多的登基障礙,菲利普二世駕崩,貴族們可能再次拱托純粹馬其頓血統的遜王阿敏塔斯四世(故王佩迪卡斯三世之嫡子,曾是馬其頓幼主)為馬其頓國王,她栽培未來馬其頓君主的心血就白費了。但亞歷山大三世應該不會那樣想,儘管不悅於父親屢屢締造功業,父親拿下的領土越多,他越難締造偉大功績。父母感情不睦,亦使不甚諒解父親,夫妻異心,兒子最常站母親那方,亞歷山大三世親近母親,非常合理合情。前述心結,尚不致於使亞歷山大三世生起弒父意念,他偏好正面對決,不屑來陰的。奧林琵雅絲應該非常感激謀殺者,她因之得利,兒子亞歷山大三世成為馬其頓國王,她的地位即刻提升,厚葬謀殺親夫者的作為,可以理解。
奧林琵雅絲與亞歷山大三世   The Flick Chick
『Alexander』處理了很多亞歷山大大帝與母親奧林琵雅絲的對話場景,有網路文章說,這部影片中的亞歷山大大帝,為了逃離母親弒父陰影,不斷地往奔向遠方,追求偉大功業以贖罪。奧立佛·史東以『伊底帕斯情結』觀點來詮釋這對母子關係,用上許多古希臘神話故事加以鋪陳,並在羅克珊妮角色上,大作文章,用以暗示亞歷山大大帝的戀母情結。然而,影片編劇與歷史紀錄有出入,我對於這對母子的看法是,他們的關係和古希臘一般家庭的母子關係,沒有兩樣,不同的是,母子倆身處王室,宮內有其他王后與王子、公主,不免遇上宮廷角力,因而更加強化母子連結。亞歷山大大帝觀察力強,眼色犀利,不多愁善感,也不太感情理事,天生戰鬥士性格,十足英雄主義,他沒什憂懼,不憑空模擬虛幻障礙自我恫嚇或綁住自己,才有動力奔向遙遠它方。呂希波斯的亞歷山大大帝胸像,塑造出霸氣、冷靜與高瞻遠矚形象,亞歷山大大帝認定那尊塑像,最近似他本人。亞歷山大大帝少年時期已經很有主見,連菲利普二世都不太能夠制住他,即使和母親關係親密,也不見得凡事聽她的,光是赫菲斯提翁的存在,就能凸顯亞歷山大大帝不太理會母親的嫉妒情緒。亞歷山大大帝之所以越跑越遠,與他從亞里斯多德那裡學習並於腦中塑形而成的世界觀有關,他對遠方事物非常好奇,想親眼看看整個世界生得怎樣,想瞧瞧外海的真實模樣,地圖裡的海洋很無趣,親自走向大海才有意思。打下龐大的波斯帝國不夠,更遠的東方應該還有更多有趣的地理景觀和人物風俗,於是酷愛戰鬥的他,再度揮軍踏上東征旅程,直到馬其頓軍隊徹底厭戰而止。無法繼續東進,肯定讓他感覺落寞,但形勢比人強,只能帶兵返西,親密愛人猝逝和突來的急病,世界夢碎。亞歷山大大帝花了將近十年時間東征,天生好運使他成為冷兵器時代,獨一無敗績之國君,永遠的傳奇,直到今日仍列名十大具影響力人物之一。我的輪迴觀,傾向認為亞歷山大大帝來自天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橫空出世,儘管人格不夠完美。
A Roman copy of a bust of Ἀλέξανδρος ὁ Μέγας history-extra
Alexander Sarcophagus   arcgis.com
順帶一提,該片末段,亞歷山大大帝病重躺在御床上,天棚下方懸掛一大片手動搧風布塊,布面織有雙翼側面人像,我一開始以為是大流士一世,因為希羅多德於『波西戰爭史』寫到居魯士大帝曾夢到手下軍官希斯塔斯佩斯的兒子肩上生出雙翅,一翼覆蓋歐羅巴大地,一翼覆蓋印度河以西的遼闊土地。大流士一世在居魯士大帝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於埃及返程中病逝後,集合其他波斯貴族的力量,篡奪居魯士大帝的的另個兒子巴爾迪亞的帝銜,宣稱繼承阿契美尼德王朝,自立為波斯帝王然而,搜尋網路文章,始知那個人像是瑣羅亞斯德教中善神阿乎拉·馬茲達的代表圖像。大流士一世崇信瑣羅亞斯德教,居魯士大帝神奇地感知到日後大流士一世的功業,大流士一世肩上生出羽翼切合了其崇拜阿乎拉·馬茲達信仰。不過,這或許是大流士一世故意編造出來的故事,以合理化奪取帝位之舉。
上開大流士一世篡位一節,希羅多德聽到的說法是,岡比西斯二世患有『聖疾(癲癇)』而多疑,常常一個不順心就殺死臣下,相當不得人心。停留埃及期間,做了怪夢,懷疑親弟司美爾迪斯有意篡奪帝位,於是派人回波斯,殺掉親弟。直到管家讓同名親弟司美爾迪斯冒充居魯士大帝次子司美爾迪斯,派出使者到處宣揚,司美爾迪斯繼位了,使者對岡比西斯二世也宣達相同情節,岡比西斯二世問出事實後,氣怒地跳上馬,想即刻趕回帝都討伐叛徒,卻被自己的短劍刺傷,未久即離世。八個月後,這個偽帝被貴族起底,六名貴族聯合大流士一世入宮殺掉那對兄弟,大流士一世於一陣論辯後,取得波斯帝國帝位。
阿乎拉·馬茲達圖樣剪影
『Alexander』的背景音樂由管絃樂團與合唱團合作演出,非常好聽,尤其片尾曲,齊奏長號與打擊樂把亞歷山大大帝率軍東征,行軍跨越歐亞非三大地的遼闊無邊感覺全然呈現出來,部分逐漸推升樂段,會於腦中幻現天宇遼闊與軍隊行進橫越中亞地區蒼茫大地的影像,鷹揚於穹窿,一段長號滑升旋律帶出精神昂揚的勝利號角,予人天地寬闊之感。片尾影段及配樂,把亞歷山大大帝的雕像、浮雕、馬賽克拼貼畫融合於藍色水影內,予人英雄崇拜般的感覺,建議找YOUTUBE影片欣賞,有一短篇剪輯該片末段『alexander the great finale』,可以點閱欣賞。另一部『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的配樂,也非常優,以合唱團、高階電子琴和打擊樂器奏出,部分樂段予人一種帆船於黃昏夕陽西下時際,穿越汪洋大海,乘風破浪而行,遠方海平面反射夕陽,波光粼粼的影像。『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有段人聲清唱旋律,帶點宗教元素,很像中世紀修道士唱聖樂的感覺。
廿一世紀初全球性金融風暴前的希臘公務員子女可以繼續享受亡親的退休金,相當於現代臺灣退休公務人員的遺屬年金,這項傳統,或許可以遡及亞歷山大大帝提出的一項優遇措施。當馬其頓軍隊駐紮歐皮斯,種族歧視心理作祟,鄙視波斯裔軍人,惱怒於主君讓波斯軍人享有等同於馬其頓人的權利,因而向亞歷山大大帝抗議,亞歷山大大帝對著馬其頓軍隊發表一段義憤激動演說後,便進入御棚,諭令不見馬其頓權力中心圈以外的馬其頓軍隊。一連三天閉關,還把許多馬其頓人的職務配給波斯人,馬其頓人以為主君決定拋棄他們,惶恐地空手去到御棚前,哭喊著呼求主君出面。亞歷山大大帝最後心軟了,走出御帳篷,與馬其頓人和解,還當眾宣布,凡不適繼續服役的老兵與重傷身殘的傷兵,回去馬其頓後,將命令安提帕特給予這群勇士眾多福利,看戲時可以坐最佳座位,戴花圈;而各個大小戰役亡故官兵的子女,皆能繼續享有亡父的薪餉。這種職業軍人子女領取亡父生前的薪餉,其實是種撫恤金概念。只是,克拉特洛斯才帶領這群除役馬其頓年老傷殘人員西行至小亞細亞的奇里奇亞,亞歷山大大帝便不預期地過世了,未久,亞歷山大帝國陷入混亂,這項優遇措施無從踐行。亞歷山大大帝對手下官兵的慷慨發想,間接造成當今希臘政府的困境,亞歷山大大帝本身始料未及吧!
儘管非常崇拜亞歷山大大帝文武雙全地勇敢闖蕩天涯,卻不希望這世界再出現第二個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大帝在攻擊方,是勇猛善戰,足智多謀,可以擴大國家版圖;然而,就被攻擊方,破壞力與殺傷力,不容小覷。然而,戰爭與惡性傳染疾病有大規模抑制人口的另類功能,對於地球生態平衡,有一定的作用。戰爭,對於富足的社會,令人厭惡。但若權力與財富過於集中一端,戰爭卻能造就財富重分配的契機。凡事皆為一體兩面,好與不好,是相對,而非絕對。戰爭,當然不例外!
至於,部分學者把『暴君tyrant』封號戴亞歷山大大帝頂上,我非常不以為然,那個『我不殺你,就是被你殺掉』的殘酷宮廷環境年代,亞歷山大大帝不狠心使手段殺掉那些威脅地位和生命的人,便是被幹掉,東征大業與夢想便玩完了。歷史上,就不會有輝煌征戰成果,被當作軍事戰術策略教學範例。亞歷山大大帝所有好壞行為舉動,在他的生存年代,都不是異常狀況,底下軍民即使氣憤,還是無奈地接受,畢竟那是君王利益凌駕一切的時代,與現代東西方先進國家公民奉為圭臬的『人權至上』概念,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時代被錯置,錯把當今民主時代的普同人性概念,植回遙遠古代,挺可笑的。而『大帝』尊稱,純粹彰揚亞歷山大大帝的軍事成就,絕非把他神聖化。亞歷山大大帝忝為古代一介帝國王者,好壞兩面都不缺,且將他的所有行為舉措,視作人性的赤裸呈現吧!

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赫菲斯提翁Hephaestion-亞歷山大大帝背後的男人

赫菲斯提翁Hephaestion-亞歷山大大帝背後的男人

亞歷山大大帝長這樣?
Alexander the Great          blog ancient heroes
噢,不,不,很抱歉,他的長相是這樣。
Alexander the Great   history extra

臉型近方,是臺灣人所謂的『國字臉』。不要懷疑,這是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講的,雕刻家呂希波斯的作品羅馬時代仿本,亞歷山大大帝認為這座胸像合適作為其他雕刻品的原型。只是,其他雕刻家還是習慣把他的雕像弄得帥帥的。再而,普魯塔克是卡羅內亞人,亞歷山大大帝曾與王父菲利普二世在卡羅內亞境內擊垮底比斯、雅典聯軍,當地百姓對於亞歷山大大帝的個人特徵應該會代代傳述,因此普魯塔克據以描寫亞歷山大大帝的長相。
我本身最喜歡這尊羅馬時代的作品,那種凝視遠方的嚴肅眼神,把他的意志和決心,徹底地傳達出來。
Alexaner the Great  pbs.twimg.com
這尊,整個表情和眼神,成功地表現亞歷山大大帝的冷靜自信。
Alexander the Great from the Hellenistic era  wikipedia  
不過,這篇文章的主角,是這位~
Hephaestion  wikipedia
赫菲斯提翁Hephaestion
長得很俊吧!這座大理石雕像成作於西元前320年,本尊早於西元前324年10月中旬往生,算是事後憑記憶雕成的作品。此像面部輪廓柔軟有肉感,眼神溫和,反映了赫菲斯提翁的平和個性。可能是親人委託雕像藝術家雕作成型,重現他離開希臘故鄉之前的模樣。與之一同成作的是亞歷山大大帝,兩件成組,同框作品中還有其他神祇與動物,但沒有一同擺進蓋提美術館。
Alexander the Great & Hephaestion   Wikipedia
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
恪遵摩西十誡『不可雕刻偶像』的早期基督徒破壞許多古希臘雕像作品,這兩尊也不例外,身體不見了,鼻子和下頷也被削掉,如果鼻子還在,肯定帥斃了。
Hephaestion?   World Of Alexander The Great
From 2017.4 no longer Hephaestion
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這兩尊青銅頭像,應該是作英雄祭祀用,身體可能被拆去熔掉做其他用具去了。其中一座的半邊臉部可能遭火刑,臉部兩半不甚對稱,被人救出來的吧。
Hephaestion  wikipedia
這也是青銅像,不知怎麼拍成的,我一開始是被這張臉吸引,好深沉的一張面孔。乍見,以為是照片,但,那時期怎可能有照相機,仔細讀旁註,方知是青銅像。這張臉部特寫是上列左圖青銅像手繪版,成作於2007年10月,臉部稍加暈染,被添上眼珠,描出斷續線條,以強調輪廓。(註:此像之原作,據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查證紀錄,於2017年4月起更正為『有圍城者德梅崔歐斯Demetrios Poliorketes』與『英俊的德梅崔歐斯Demetrius the Fair』之稱的德梅崔歐斯一世,亞歷山大大帝實力大將之一安提哥諾斯之子,成作於307BC,乃雅典人感念其率軍擊敗卡山德和托勒密,驅逐法勒倫的德梅崔歐斯等盤據雅典城勢力,而尊之為『拯救者』並塑造其青銅像以誌紀念。再由上開兩尊青銅像的線條與特徵觀察之,該兩尊頭像應該都是德梅崔歐斯一世,特此於2020.12.26更正資訊。 )
亞歷山大大帝的軍官們,除了繼業者戰爭期間割據一方的那幾個稱王而留下雕像外,僅兩人留下雕像,一個出身王族,和亞歷山大大帝有親戚關係,年紀相同,名作雷歐納托斯,亞歷山大大帝停留埃及期間,一名近身護衛官阿呂巴斯因病去世,雷歐納托斯得到升官機會,在印度馬里之役,與培歐基斯塔斯一起跟在主君身後,爬梯登上城牆,奮力保護中箭倒地的亞歷山大大帝。
近身護衛官一職在馬其頓王國的菲利普二世與亞歷山大大帝在位期間的官階相當現代的『將軍』位階,是當時馬其頓軍隊最高位階。史上留名的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幾個近身護衛官,這些近衛官有在菲利普二世時代已任職,新王履位後,繼續擔職,阿利斯托諾斯、呂希馬可斯、培松;有的最後稱王,拉古斯之子托勒密、呂希馬可斯;一個陣亡於小亞細亞哈利卡納索斯圍城戰,賽琉卡斯之子托勒密;一個病死埃及,阿呂巴斯;一個涉入菲洛塔斯陰謀事件,被處死,迪米崔歐斯;兩個當總督,巴拉柯洛斯、佩拉的梅內斯;兩個當上亞歷山大帝國首席大臣,赫菲斯提翁和亞歷山大大帝過世後,擔任亞歷山大帝國攝政王的佩迪卡斯。
雷歐納托斯長這樣,貌美到有點像女人,據說體態健美,性格驕傲,好奢華,這座胸像多少點出他的個性。
Leonnatus    Goodreads
另個,是我個人偏好的赫菲斯提翁。
Hephaestion   Livius.org
比起王族雷歐納托斯,赫菲斯提翁更是幸運。西元前334年小亞細亞哈利卡納索斯圍城戰,近衛官賽琉克斯之子托勒密戰死,亞歷山大大帝捉住機會,一舉將年僅廿二的赫菲斯提翁,提上近身護衛官職。晉身近衛官前的赫菲斯提翁應非一般軍員身份,而是沒有正式職位的國王侍從,很可能被亞歷山大大帝藏在精銳騎兵隊裡,跟著出戰。精銳皇家騎兵隊的隊伍排在七位近身護衛官後面,赫菲斯提翁的位置最可能在騎兵隊的第一列中央,這個位置,不僅可反映他的地位,前後左右更有戰友罩著他,較能讓他全身而退。我還懷疑,赫菲斯提翁的騎馬作戰技術,是亞歷山大三世處於青少年王儲時期親自訓練的。談到騎馬作戰,那時期還沒發明馬鞍,騎兵們常常打呀打,一個不慎,被打落下地,還活著的,便在地面上繼續招架敵人,尋機跳上馬背,再騎著戰鬥,相同狀況一再重複,因此戰場上,經常是人在地面械鬥,馬在主人附近晃,主人掛掉的戰馬應該會趁亂自行跑回營地,要不就是命斷沙場。亞歷山大大帝和赫菲斯提翁於米耶札受教育時期已在一起,朝夕相處,默契十足,這使赫菲斯提翁在之後的十幾年時間,未曾跌出亞歷山大大帝的私生活圈,生前最後幾個月登上宮廷權力頂峰,僅次於亞歷山大大帝,更與主君成為姻親,受賜前波斯帝王大流士三世之女,死後有個豪華隆重帝王式喪儀。亞歷山大大帝砸下天價治喪經費,作出的哀悼舉措,目的要赫菲斯提翁的聲名永遠流傳下來,於是赫菲斯提翁有了幾個塑像,亞歷山大大帝過世前將他當作英雄供奉,還傳令治下地區祭祀英雄赫菲斯提翁。歷史學家迪歐多洛斯的著作提到,亞歷山大大帝下令治區人民服喪,這與他仰慕二世紀前的波斯帝王居魯士大帝有關,希羅多德在著作『波希戰爭史』中提到,居魯士大帝的王后卡珊達妮過世,居魯士深為哀慟而令舉國服喪。亞歷山大大帝必定知悉該事,哀弔之餘,仿效居魯士,命令波斯、印度地區人民為赫菲斯提翁守喪。至於,下令剪掉境內所有馬匹之馬鬃,可能是參照底比斯聖戰隊與色薩利騎兵統帥致敬名將培洛皮達斯之死而作,波斯人亦有此為高位者哀悼的習慣。
亞歷山大大帝為什麼讓人為赫菲斯提翁塑像?兩人究竟是何種關係?這個問題,一些現代學者提出觀點,赫菲斯提翁,其實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愛人。
「不對,不對,他們只是非常親密的朋友而已。」一定有許多嚴肅看待傳記作家阿里安、普魯塔克、迪歐多洛斯、柯提烏斯的作品的學者、讀者和反同性戀人士肯定如此反駁。
我的個人觀點,赫菲斯提翁,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愛人,而且,終其一生都是亞歷山大大帝最愛的人。赫菲斯提翁何以早於出身王族又勇敢善戰的雷歐納托斯與佩迪卡斯、米耶札同學拉古斯之子托勒密得到近身護衛官職,一度統領半數皇家精銳騎兵隊,以首相身份過世。其往生後,亞歷山大大帝不僅燒掉一整座敷以金箔銀箔象牙的仿埃及佐瑟階梯式金字塔的七層紀念塔,以為其冥界靈魂歸宿,還征踏並祭以成群青年以上柯薩亞男子,作為其冥地使喚僕役。只能說,亞歷山大大帝對官兵們一視同仁,唯獨聰明俊美的赫菲斯提翁絕不在那群官兵之中,他的身影看在主君心眼中,永遠是最特別的。打個比方,現代人只要持有具備照相功能的智慧型手機,手機記憶體儲存最多的就是自己最在乎最愛的人或是疼入心的毛小孩,多數會把愛人、稚女、幼子、心愛毛孩弄成手機背景甚至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平板電腦桌布。亞歷山大大帝的重要關係人中,除了父親菲利普二世留下幾座雕像外,赫菲斯提翁也有自己的雕像,兩座全身像(一座僅存頭部)與亞歷山大大帝,兩人一組、與亞歷山大大帝在一起的浮雕像和一幅與亞歷山大大帝獵鹿的馬賽克拼貼畫。這反映基督宗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之前,南歐普羅公民接受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的情侶身份事實。古希臘除了女神雕像,就是無名女性雕像,權貴家庭不會為家族女性塑像,但馬其頓國王卻罕見地為奧林琵雅絲與菲利普的母親尤律迪姬(或者第七名妻子?)在奧林匹亞的菲利普紀念座上,安上這兩位王后的雕像。亞歷山大大帝的妹妹與三名妻子皆未留下任何雕塑品。羅馬帝國時代,奧林琵雅絲的形象出現於一只金質獎章浮雕,應是參考菲利普紀念座人像鑄模。
Alexander the Great & Hephaestion The emblema of the Stag Hunt mosaic   Wikipedia
Alexander the Great & Hephaestion   Pinterest.com
Alexander the Great & Hephaestion   Pinterest.com
Medallion depicting Olympias, mother of Alexander the Great WordPress.com

















有人說,亞歷山大大帝很愛帝妻羅克珊妮,所以繼續東征印度時,帶著她一起去。我可不這麼想。大流士三世出征時,也帶著一家老小,亞歷山大大帝應該是效法大流士三世。有個場景可以證明,大軍返回巴比倫期間,橫越格德羅西亞沙漠,一場山區暴雨致災的河流氾濫,溺死許多婦孺。這種情況正好說明,波斯貴族出戰時,妻小會跟著去打仗。軍隊內有不少納編波斯軍人,有些馬其頓軍隊官兵婚娶波斯女子,這些波斯妻子也按波斯人習慣,跟著丈夫出征,或許連生產都在營地裡。阿里安於遠征記裡提到獨立的色雷斯人與武裝商人,也帶著妻小和家當對抗亞歷山大大帝。羅克珊妮嫁給亞歷山大大帝時,年紀才十三歲左右,我真的無法想像,他們夫妻倆能談什麼。亞歷山大大帝還能與受過希臘教育講希臘語的情婦芭希妮聊古希臘名劇作家的古典劇作,但羅克珊妮講波斯語言,那樣的年紀應該只受過寫字及音樂舞蹈教育,兩人不易對談,最多就是羅克珊妮跳舞給亞歷山大大帝欣賞。非常現實的,號稱波斯第二大美女的羅克珊妮只是工具性存在,產嗣,有好處的話,也是她的父親與兄弟拿去。亞歷山大大帝長相稱不上『帥』,個子也不高,肯定會想娶絕世美女當帝后,尤其他拿下古老的波斯帝國,處於權勢高峰,必會希望妻后的外貌凌駕眾官兵之妻。亞歷山大大帝大概會早晚過去探望美妻,盡個人夫義務。避免今日阿富汗地區的巴克特里亞人和索格迪亞人,沒事搞叛變。羅克珊妮的第一胎在希達斯沛斯戰役發動前流掉,第二個孩子於赫菲斯提翁過世後,才懷上,兩次懷孕之間間隔三年左右,扣除懷孕、流產休養、與希達斯沛斯河沿岸的印度獨立部落打戰和亞歷山大大帝受重傷療養期間,兩人基本上沒怎麼身體接觸,亞歷山大大帝似乎認為時間很多,不急著讓羅克珊妮生孩子。夫妻倆感情最好的時刻,大概是橫越格德羅西亞沙漠期間,遭遇大洪水的那夜,那是馬其頓人最驚魂的一夜,許多婦孺和牲畜溺斃,武器被沖走大半,御帳篷也沒保住,羅克珊妮身為王后,絕對是第一個被救出來。亞歷山大大帝為了安撫受到驚嚇的妻子,應該會把她摟在懷裡。而這一夜,對於赫菲斯提翁而言,卻可能是最勞累的,身為後勤指揮官,得帶隊搶救沒有被沖太遠的財貨與糧食袋,清點剩餘財物,收拾殘局。
話說亞歷山大大帝跟芭希妮交往六年後,才有第一個孩子。芭希妮有兩個已故丈夫,兩個丈夫是親兄弟,曼托與門儂,波斯帝國的希臘僱傭軍將領,均是芭希妮親舅舅,亞歷山大大帝是她的第三個男人。芭希妮是個迷人溫柔女子,有希臘血統,又懂希臘文學,帕曼紐為了年輕主君的婚姻傳嗣,也為了家族未來著想,建議主君和她來往,如果芭希妮能產下子嗣,絕對是家族的政治保障。亞歷山大大帝得考慮婚姻問題,既然以前談過話,就試試看,於是兩人開始來往。亞歷山大大帝依然奔跑在一處又一處的戰場上,芭希妮也跟著移動,日日過著馬車與帳篷游移的遷徙生活。西元前328年,亞歷山大大帝已經齡過廿八,還沒找到理想王后人選,只好讓芭希妮懷孕,先生一個再說。西元前327年,長子赫拉克利斯出世,那年年初仲冬,亞歷山大大帝率軍攻打索格迪亞,在一處懸崖峭壁上俘虜巴克特里亞貴族之妻女,羅克珊妮貌美又處適婚齡,亞歷山大大帝當下決定讓她當王后。亞歷山大大帝無意提攜芭希妮當王后,跟他的個性有關,亞歷山大大帝應該不會想娶個年紀大於他,又是孀婦身份的女人,更不想讓底下官兵取笑主君找不到對象,只能屈就年長寡婦。羅克珊妮才剛吐蕊,身為俘虜,她的父親絕對願意拿女兒的終身幸福來交換好處。
有趣的是,亞歷山大大帝於伊蘇斯戰役大勝後,接收波斯帝王的大量財貨,還有皇室女性、隨團後宮佳麗和侍役,亞歷山大大帝見那些美女一個比一個艷麗,說了句『這些波斯女人閃瞎了我們的眼睛。』一大群後宮美女,讓亞歷山大大帝不知看哪個才好,乾脆移開視線。而羅克珊妮與家人躲在峭壁上方狹窄空地,面積有限,最多擠上幾家妻小,羅克珊妮恰是當中最美的姑娘,才有可能被近卅的亞歷山大大帝選來當王后。
古代希臘男人結婚是為了傳宗接代,女人結婚多是被父親許給年長甚多,有家產的男性公民,有時是近親,以留住財產於家族內。如果是王室,最常見的是近親通婚,不是表哥表妹,而是姪女親舅、侄女叔叔之類的。夫妻感情淡薄,那時期的男女婚姻,基本上與愛情無關。這種老夫少妻婚姻使得母親與子女的關係很親近,女人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於子女身上。再說,古代雅典人的『少年愛』文化,使雅典男人得以大方尋求正處盛茂的美麗青少年作為性對象,不必侷限髮妻。早期的馬其頓王國相對於強盛的雅典與底比斯城邦,是偏遠小國家,菲利普二世在位時,才把勢力擴張到除斯巴達以外的城邦去。馬其頓處於泛希臘文化圈,與南部及東部的其它希臘城邦有地緣關係,文化風俗不會相差太多,還會彼此影響。某些古代雅典歷史著作稱說,馬其頓宮廷比諸其它希臘城邦,更暴力、更重男色,此類說法,或許是意圖貶低曾經征服自家城邦的馬其頓人而刻意誇大其詞吧!
Attic kylix depicting a lover and a beloved kissing  Wikipedia
亞歷山大大帝與母親奧林琵雅絲關係親密,和上述希臘親子文化有關,這使得亞歷山大大帝與齡長於他的女性關係良好,芭希妮是其一。卡利亞地區的王后婀達、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希栩甘碧絲皆將之視若己出。
荷馬史詩『伊里亞德』一書,讓我們看到古希臘戰士不會理會美女嫁過幾個丈夫,只要看上眼,就可以搶來當妻子。而『奧迪修斯』書文以,貴族男子可以為了某個國家的王位,向稚子尚幼的故王孀婦求婚。索佛克里斯的希臘著名『伊底帕斯』悲劇,也是不論年齡,照樣結婚,登上王座。故事中出身底比斯的伊底帕斯,神諭之故,成長於柯林斯王室,在不知情下殺死親生父親底比斯王拉伊歐斯,因緣際會地迎娶年紀大上十多歲的親生母親底比斯王后尤卡絲塔,成為底比斯王。亞歷山大大帝的親妹克麗奧佩曲拉先是嫁給親舅舅亞歷山大,埃比洛斯王,成為孀婦之後,還是有許多已故兄長亞歷山大三世的軍官,如雷歐納托斯、佩迪卡斯和托勒密等人想要娶她,以便增加權勢。
而『伊里亞德』一書,也提供另種線索,古希臘男人上戰場,除了保家衛國、擴張領地、補充城邦糧食,也有找妻子的目的。戰士們每每攻克一國,或者說城邦,戰敗一方的美女是戰利品之一,論功行賞。並非所有城邦男子都像雅典男人那般,性對象不拘男女,泛希臘地區男子泰半和妻子互付忠貞義務,伊薩卡奧迪修斯與裴妮洛珮,是很典型的例子。斯巴達戰士團與底比斯聖戰隊之所以特別,和他們戰士與戰士之間情感緊密連結有關。以埃帕米農達斯和培洛皮達斯為首的底比斯聖戰隊原型應該是『伊里亞德』史詩裡第一戰將阿基利斯與帕卓克洛斯的組合。
根據欣賞古希臘雕像的經驗,第一個反應都會是,男的帥,女的美。古希臘人尚未發展人權概念,嬰兒一出生,父親都會檢查嬰兒的性別與健康狀況,女嬰很危險,長得不夠好看,會被放到戶外廣場,幸運的,被撿去養大賣為奴隸,不幸的,死於自然力侵害。男嬰,不好看又不健康,一樣被抱去公共場地,任其自生自滅,健康男嬰才能養在家裡平安長大。基此,古代希臘男性公民與公民家女子,長相優於平均值。男孩七歲起進入學堂,學習文學、數學、音樂、體育和打鬥,練出一身健美身材,這些男孩從小一起長大,情感連結度自然高,肢體接觸頻繁,不會覺得和朋友有什麼隔閡,可能連親吻都自然而然。不過,即使與友伴感情親密,長大之後,仍按傳統,結婚成家,下一代繼續複製父祖輩的成長歷程。這些男性公民成家之後,晝日街頭聚夥談論政治,夜間一起宴飲談笑,他們的妻女都不會出現在男人專用廳室,女樂師和高級交際花才能進入那種宴飲場合。若邦家被入侵或對外擴張領域,這些公民製造下一代之後,便要投入戰場,戰友中多數是自幼同長的夥伴,彼此同心,互相激勵,對方戰死,奮力報仇。
柏拉圖在『對話錄』中『菲德羅』篇談的情人(愛人者)、愛人(被愛者),基本上是雅典城邦的男性公民間情感往來的實際狀況,由來已久的『少年愛』傳統。
上述情事,我的意見是,儘量別拿現代人的眼光、想法與認知看待他們那時期的人。
再提『伊里亞德』史詩,儘管荷馬並未明言阿基利斯與帕卓克洛斯的情侶關係,光是帕卓克洛斯和阿基利斯合意將彼此的骨灰放在同一甕裡,這心思舉措已經再明白不過。男性同胞們,有否想過身故骨灰要與最親近最要好的男性友人骨灰放同一骨灰罈,沒人敢吧!會被當作腦袋有問題。但如果是夫妻,就會讓人很感動。同婚同志比較有可能合置骨灰罈。
Achilles tending Patroclus wounded by an arrow  Wikipedia
亞歷山大大帝十分崇拜阿基利斯,應該很慶幸自己也有個帕卓克洛斯,很用心地保護赫菲斯提翁,卻萬萬沒料到,死神藏在燒熱病裡,奪走最心愛的人。兩人先後過世,亞歷山大大帝不可能預知自己英年早逝,因此沒有想過做同樣動作,取而代之的是,砸下10,000塔蘭特到12,000塔蘭特幣治喪經費,阿里安提到喪儀塔花了10,000塔蘭特,再加上其他競賽經費,總金額可能到12,000塔蘭特之譜;普魯塔克則說喪儀塔加計造塚費用預計10,000塔蘭特;迪歐多洛斯紀錄的喪儀塔價金更高,12,000塔蘭特!這裡以阿里安的說法估算喪儀塔造價,一塔蘭特幣最低1,000美元換算今日新臺幣值保守估計371,600,000元,三億七千萬多元新臺幣;最高30,000美元11,222,800,000元新臺幣,一百一十億多元,當今無論哪個國家平民百姓,絕對多數一輩子賺不了那麼多錢,對於那個時代的尋常勞動者,更是種天價。又,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於伊蘇斯戰役中驚逃,曾兩度遣使亞歷山大大帝,請求歸還老母、美妻與子女們,第二次更提出一萬塔蘭特幣金額,以求贖回家眷。由前述觀之,赫菲斯提翁的命,真的很值錢。我很難想像,比爾蓋茲、股神巴菲特或者郭台銘會為他最好的親密朋友花那種金額的治喪費用,可能連五百萬新臺幣都不見得肯拿出來,那種令人咋舌超高經費只會在最親密、最愛、最在乎者的喪儀上看到。亞歷山大大帝真的很瘋狂!
 funeral pyre of Hephaestion   The Million
赫菲斯提翁在古代傳記作家筆下是相貌英俊,具備男子氣概又聰明的優質馬其頓貴族,亞歷山大大帝是個頭腦精明的君主,會被赫菲斯提翁吸引,沒什麼好質疑的。聰明又有能力的人,自然偏好聰明能者,兩人因此相互吸引。赫菲斯提翁不顧大部分軍官和馬其頓軍隊的負面觀感,不惜被孤立,鼎力支持主君的東方化政策。赫菲斯提翁支持主君東方化政策的動機,明顯想要牢牢捉住主君的心,至於私底下是否真心接受東方文化,則隨人想像了,而就個人觀點,我傾向認為他真心接受波斯文化,因為審美觀和藝術感會影響一個人對異文化的接受度,如果讀者曾於影音圖片中看過古代波斯建築藝術,應能理解我的講法。此外,赫菲斯提翁為了保護主君,菲洛塔斯涉陰謀事件,主張酷刑以對,被授與君王司法權限,擔任主審官,治死菲洛塔斯,難得展現狠心一面。赫菲斯提翁支撐主君長征夢想和任務面的高度執行力,成功地讓自己一直待在亞歷山大帝國權力中心圈內,權力最終凌駕眾實力將官。從接下赫格羅卡斯偵察地理環境與敵方動靜的任務,到老將帕曼紐遭狙殺,晉身首席後備指揮官,再是異族交涉任務,赫菲斯提翁的優秀表現,從未讓主君失望。亞歷山大大帝不曾懷疑過赫菲斯提翁,兩人向來同步,亞歷山大大帝穿上美地亞人的華麗服裝,赫菲斯提翁跟著穿那種衣服,不反對亞歷山大大帝婚娶東方女子,接受贈賜的大流士三世之女。附帶一提,德律珮緹絲,應該很愛相貌英挺的丈夫,雖然這段婚姻只有短短四個月,據說亞歷山大大帝過世時,德律珮緹絲依然哀悼著緣分短暫的丈夫赫菲斯提翁。亞歷山大大帝和赫菲斯提翁不同於現代情侶和夫妻,日日一起過夜。相反的,兩人經常分隔兩地,但對彼此的感情,不會少於現代天天膩處的情侶。
Detail of the Alexander sarcophagus, probably Hephaestion   Livius.org
幾名傳記作家都寫到伊蘇斯戰役後,亞歷山大大帝在赫菲斯提翁的陪伴下,前去探望大流士三世的家眷,由於兩人服飾相似,希栩甘碧絲皇太后誤認較高較帥的赫菲斯提翁是馬其頓國王,向他行跪拜禮,而亞歷山大大帝不僅原諒希栩甘碧絲,還安慰年紀大得可以當他祖母的女士說『別介意,女士,這男子也是亞歷山大。』有些學者說,此舉是亞歷山大大帝尊重戰友,對女性溫柔,這樣說也沒錯啦!也有學者認為是一語雙關,希臘文『Αλέξανδρος』意為『人類的守護者』,但亞歷山大大帝應該不會對初會的希栩甘碧絲開玩笑,即使擔任現場翻譯者也不見得知道『Αλέξανδρος』字意。可是為什麼兩人穿的衣著相似?那時期男子入伍,身上穿的、頭上戴的、手上拿的、腿部與足下套的都花自家的錢,出身貴族的赫菲斯提翁,自然不例外,只是亞歷山大大帝可能會讓人為他們兩人製作花色相同顏色相異的衣服,國王的另一半,當然得穿戴較其他軍官更體面。歷史上的畫家們習慣把兩人畫成穿戴戰士裝束,我傾向看成他們兩人穿著披風同花異色的戰士袍,頭戴裝飾染色馬鬃毛戰盔。他們的典型希臘式裝束,看在希栩甘碧絲眼裡,裝扮幾乎一模一樣。此事件可能是史上第一次有紀錄的『情人裝』。
The family of Darius before Alexander    Pinterest.com
至於,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有無性關係,我認為有,儘管性在他倆兩人關係中,並非重點。兩人離開米耶札後,亞歷山大王子為了攜伴赫菲斯提翁去看看東方世界面貌,必定積極訓練赫菲斯提翁,讓他提早習慣戰士生活。奧林琵雅絲一直希望兒子的注意力轉向女人,對赫菲斯提翁很有意見。亞歷山大王子被母親唸到受不了,只好跟入宮的色薩利女子潘卡絲緹行性事,據說畫家阿沛利斯非常喜歡描繪潘卡絲緹的裸體畫,亞歷山大王子輾轉知悉此事後,很大方地將潘卡絲緹賞給那名畫家。有了性的初體驗,亞歷山大王子應該會和赫菲斯提翁聊該事,然後順勢讓赫菲斯提翁體驗看看。兩人在伊蘇斯戰役前應該有這類接觸,之後,赫菲斯提翁擔負一項重大任務而遠離主君,亞歷山大大帝接受帕曼紐的建議和芭希妮來往,私生活有巴格雅斯服侍,兩人更罕涉身體關係。
赫菲斯提翁官運亨通,追隨的君王乃古今東西方赫赫顯名的軍事天才亞歷山大大帝,既為君王所愛,又能大展長才,乃古今西方獨一特例。唯一可以比較的是西元前2年東方漢國的董賢,年僅廿二即官拜大司馬,晉身朝中百官之首,家人和姻親盡皆雞犬升天,然而跟隨的皇帝已是國力衰頹的西漢王朝第十三任皇帝漢哀帝劉欣,朝臣對董賢表面相敬,背後耳語,哀帝突然駕崩,失勢的董賢只能選擇自殺。還有一名情況類似卻無官銜之人,西元二世紀羅馬帝國比希尼亞行省美男子安提諾烏斯,哈德良皇帝的最愛,這位美斃了的希臘青年應該很希望能像四世紀前的赫菲斯提翁那樣,有個可以發揮作用的官位,因為美貌再過幾年就不管用了,可惜哈德良只想把他當作性對象,失望的安提諾烏斯藉陪同君王巡遊埃及省境的機會,以『真愛主君,非為求官』言意,偽證心跡,巧飾意外跌入尼羅河自盡。
Antinous  Vatican Museum
談到赫菲斯提翁的死亡,綜合傳記作家們記述的情況,赫菲斯提翁一連發燒七天,第七日早晨有好轉現象,有了食慾,享受一大盤煮熟禽肉,蘸以色澤漂亮的酒液,之後再度發燒,病況急速惡化後死去。有人猜赫菲斯提翁是被毒死的,欲先幹掉赫菲斯提翁,再毒殺亞歷山大大帝。有人認為是『傷寒』病徵,固體食物導致內出血致死。我認為,赫菲斯提翁病情好轉,起身享受早餐的情況,應該是『迴光返照』現象。普魯塔克說,赫菲斯提翁長期軍旅生活,生病時無法忍受被管控住的飲食。若普魯塔克說的是事實,赫菲斯提翁臨終前,很可能會想大吃一頓,口腹之慾滿足以後,身體內分泌激素,腎上腺素和三磷酸腺苷作用立刻降低,讓病情再度惡化至死。至於,赫菲斯提翁為何一病不起,我猜,是過勞,長期累積的辛勞,讓他捱不過這場燒熱病。西元前324年,亞歷山大大帝率軍前往美地亞的埃克巴塔納城提取財物,在那裡祭神後,照例舉辦競賽慶典,據說赫菲斯提翁當中一日喝掉許多酒。就阿里安的錄事之一,御醫格勞西亞斯未阻止赫菲斯提翁狂飲酒,這說法,意謂赫菲斯提翁身體微恙,而且亞歷山大大帝和格勞西亞斯均知悉此事。普魯塔克說赫菲斯提翁身為軍人,自恃年輕,忽視御醫的投藥建議。綜合兩名傳記作家的紀錄,赫菲斯提翁自認區區小病,不以為意,慶典期間觀看賽事時,渴得慌而一直喝酒制渴,其後醺醉昏睡,酒精引發血管擴張,可能讓他感覺很熱而掀掉僕人為他蓋妥的被毯,時值沙漠地區十月中旬仲秋,入夜氣溫驟降,病體受寒氣入侵,其勢加劇。何以喝酒而非喝水止渴,古代人通常以酒代水,貴族飲用的古代葡萄酒甜度高且酒精濃度低,除非大量飲用,一般不容易醉,頂多只是微醺。古希臘人習慣純酒添水,亦即所謂的『混酒』,認為蠻族才喝純酒。再說利用水果或穀物釀酒時須添加生水,水中微生物會在果穀汁液發酵過程被轉化代謝掉,喝酒反而比飲用流經城市或村落的溪河水安全。即使酒內添加水液,酒精作用仍可發揮滅菌功能。古代歐洲平民應該都喝生水,因此常有瘟疫蔓延情形,就我所知,第一個知道喝煮沸水之人,應該是建立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魯士大帝,希羅多德說他外出征戰,都會命人準備一輛馬車,上置煮沸過的水。話題再回赫菲斯提翁,自高加米拉戰役後,赫菲斯提翁擔起偵察事務東奔西跑,之後帕曼紐受子連累,被殺身故,後勤部隊首席指揮官頭銜,戴赫菲斯提翁頭上,原先帕曼紐的任務自動轉移給赫菲斯提翁,一人擔負兩人工作,偶或軍力不足,須投入戰役,嗣後成為亞歷山大帝國首席大臣,得花時間與心思處理繁瑣宮廷行政事務,即使身體不適,仍抱病理事。按理,赫菲斯提翁身為後勤部隊指揮官,凡事不必親理。但是,亞歷山大帝國境內,有許多獨立部落,籌措大軍與隨軍家眷的糧餉及飲用水期間偶或遭遇那類聚落,若交涉不成,即攻擊取得,還得算準數量,避免軍隊糧食不足;偵察環境,密探敵情,應該會親力親為,直接稟上,並把部屬畫出來的粗略地圖,展現給主君,指出哪裡看到什麼,給出適當建議;軍事工程,得指導部屬造出橋樑、船艦、渡河工具、軍港或其它投入戰場的大型木構攻城機具,機具可以一再使用,但得拖著跟軍隊行進;建設新城市,得來回走動,監督工程進度或解決工地問題;打仗,最耗費精力體力,生存壓力高張。後勤部隊除了大型戰役,基本上,不投入戰役,但常常跟著指揮官到處去,勞力工作結束,可能休息個一夜,即啟程趕上軍隊,休息沒多久,又得上路。赫菲斯提翁除了是後勤軍官,亦是『備勤』軍官,有時必須上戰場,肩上的擔子不輕。設想,長期處於高壓奔命生活,鐵打的人,也會垮掉。赫菲斯提翁的雙臂托起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夢想,為了協助主君達成願望,奮力燃燒生命,直到體內熱火化煙而止。說到這裡,每每腦內演繹亞歷山大大帝聽知赫菲斯提翁病重訊息,從競賽場急忙趕回,迎面而來的哀傷事實,痛擊了他,撲上那已無生息遺體悲哭流淚的畫面,常常忍不住落淚。
赫菲斯提翁儘管官運大好,感情運卻不怎麼樣,當情感對象是個戰功輝煌的君王,自然得承受許多(包括被人耳語、毀謗)。亞歷山大大帝算是個不太見異思遷的男人,兩人又過世的早,中間沒有插進太多人,這對赫菲斯提翁,算是好事吧。
赫菲斯提翁是亞歷山大大帝公領域上的左右手,私生活裡則是感官愉悅和知性需求的供應者,是亞歷山大大帝軍事公務與心靈上的倚賴。設若多活幾年,以亞歷山大大帝好動活躍個性,亞歷山大帝國的國家典章制度,必定委由身為帝國首相的他,根據既有波斯國政制度,結合希臘諸邦的城市治理精神,重行設計新帝國的政治制度,經亞歷山大大帝認可並頒布實行。但是,他的英年早逝是既定事實,亞歷山大帝國於他倆相繼過世後未久,分裂數國而蕩然無存。
赫菲斯提翁故世後,亞歷山大大帝病死(或者是被毒殺)前的那七個月,亞歷山大大帝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處於哀悼的低沈情緒,之後勉強提起精神,帶兵攻打鄰近山區柯薩亞部落,清除御道障礙,行軍朝帝都巴比倫前進,回到巴比倫前,派人做些探索內海通向之事。在巴比倫舉辦隆重喪禮和盛大體育文藝競賽,榮耀彰顯已故愛侶。過世前夕,南征阿拉伯計畫付諸執行,整個兵力部署完備,只等著帶兵出征;除了南征之事,為了赫菲斯提翁的聲名代代相傳,去信給埃及總督,命令建照兩處英雄殿與重新設計流通紀念品。停留巴比倫期間,被一些奇怪徵兆困擾著,晝間都在城外乘船到處巡視,解決帕拉科帕斯運河的保水灌溉問題,舉辦排槳大船競賽訓練艦隊,晚間和軍官們飲酒談天,夜間有後宮佳麗侍寢。這些舉動是排遣寂寞,自從私語對象赫菲斯提翁死後,亞歷山大大帝的心應該是空的,沒有其他人能填補那深洞。
亞歷山大大帝嗜酒,長期豪飲下,酒精對腦部神經的損害,使得火象星座的他,脾氣越來越不受控制,行為易於失控,人生末段被下屬怨恨。初攻克波斯帝國,波斯波利斯城的慶功宴上,醉酒之故,聽憑托勒密的情婦賽絲要求,親自放火燒波斯波利斯城東的克瑟克賽斯一世的起居處,火勢到處延熳,烈焰沖天,酒醒後,才後悔地命人撲滅大火,但為時已晚;乳孃的兄弟克雷圖斯酒後大發怨辭,數落主君,遭醉酒失控的亞歷山大大帝刺殺身亡,此事令酒醒後的他追悔不已,數日不進食;隨軍史官卡利希尼斯因當眾反對『服從禮』而得罪亞歷山大大帝,被謀反者牽連,冤死牢獄;一名流有皇室血緣的無辜總督歐爾西尼斯因輕慢巴格雅斯,被巴格雅斯私下向亞歷山大大帝放毒辭而遭殺身禍。御醫格勞西亞斯沒能救回赫菲斯提翁,慘遭崩潰發狂的亞歷山大大帝命人拖去殺了,連埃克巴塔納的阿斯克雷皮歐斯神廟也難逃劫數,倒霉的鄰近山區部族柯薩亞老中青三代男子群則被抓去陪葬(這靠打劫波斯御道旅人或商販為生的部族過路費要不到,反被亞歷山大大帝解決了)。安提帕特之子卡山德,奉父命去巴比倫解釋冤情,因嘲笑異族的匐地行禮動作,被發火的亞歷山大大帝抓住頭髮去撞牆。酒精的毒害,使亞歷山大大帝越發獨斷偏執,赫菲斯提翁過世之後,妄想症狀越來越糟,竟至自比天神,甚至到了充滿宮廷的術士們說誰不利於他,就砍掉誰的頭。摯愛的赫菲斯提翁往生,安定心靈的力量隨之消失,亞歷山大大帝對於周身一切越來越感到恐懼,孤身一人站在權力頂峰,統治廣大面積的領土,高處霜風襲襲,時時憂慮受害,過去的自信心不見了,遺留下來的,是心靈上的自我放逐。行為失控、偏執和判斷力失常的殺人放火事件,讓部屬愛恨交參,被部分現代學者冠上『暴君』稱號。羅克珊妮的美貌與身孕,對於改善亞歷山大大帝的精神疾病,完全起不了作用。長期服侍他的巴格雅斯同樣無能為力。
赫菲斯提翁的死,對於亞歷山大大帝而言,不只是失去個人伴侶兼行政事務重要夥伴,更是心理撐持力量的垮落。殘酷死別重重打擊了亞歷山大大帝,使之險些一蹶不振,酗酒狂睡狀況更形嚴重。埃及希瓦神廟捎來冊封英雄訊息,振起亞歷山大大帝的精神,始勉強撐過來,除了征伐鄰近山區柯薩亞部落,南征計畫也付諸實行,為亡故愛侶規劃的各種紀念計畫,成為軍事規劃以外的生活重心。儘管振作起來,亞歷山大大帝的心神狀況,似乎沒有跟著恢復正常,阿里安與普魯塔克都提及亞歷山大大帝過世前的那段時期經常沐浴,不僅祭神前洗浴,連與軍官朋友飲酒談天期間,都能半途回去滌身,真不是普通的怪,難不成僕役隨時準備熱水等著?我猜想,可能只是冷水浴,軍旅生活,有水淨身,就很舒適了,要不,便是跳入溪河游泳兼洗淨,即令生活在宮中,仍然維持冷水盥洗習慣。就算病體發燒,照洗不誤,強迫症上身?
為何亞歷山大大帝無法節制飲酒,可能與身處高度緊張壓力的征戰生活有關,天性上的倔強、好勝、高度自尊,使之無法忍受失敗。雖然攻無不克,還是沒法擺脫『勝敗乃兵家常事』陰影。再而,古代歐洲飲食,無糖類調味料,只有部分水果和蜂蜜有甜味,葡萄發酵產出的葡萄酒甜度高,而男性天生嗜甜,因此亞歷山大大帝拒絕不了大飲甜酒的習慣。隨軍建築師阿里斯托布魯斯提到,亞歷山大大帝並非重癮者,單純喜愛與軍官朋友一起聊天喝酒,其實沒有喝過量。阿里安卻說,亞歷山大大帝自從登上波斯帝位,已養成蠻族豪飲習慣。我想,阿里安說的應該是事實,阿利斯托布魯斯的重癮者定義不同於阿里安吧!
亞歷山大大帝尋求埃及希瓦神廟冊封赫菲斯提翁為神祇的動機,耐人尋味。我的推測是,赫菲斯提翁,這眾神寵愛的幸運男子,亞歷山大大帝內心有著崇高地位,赫菲斯提翁生得英俊,智力優異,談吐迷人,美貌與才智兼備,看在亞歷山大大帝的眼中,直比奧林匹亞諸神。亞歷山大大帝在世時,受母親奧林琵雅絲影響,自視為宙斯-阿蒙之子,東征期間,每戰皆捷,個人傳奇散揚於亞歷山大帝國境內,許多蒙昧臣民相信新帝王是天神之子,阿諛諂媚隨之而來,驟然失去摯愛,精神上蒙受劇烈痛苦,使萌生瘋狂想法,冀望希瓦神廟宣布亡故愛侶為神明,以令廣為崇拜信奉。而就赫菲斯提翁封神與否,我們來看看傳記作家怎麼說。阿里安和普魯塔克說赫菲斯提翁是被當成英雄供奉,迪歐多洛斯與路西安的講法卻是封神,路西安更說赫菲斯提翁是被塑造成保護神之類的神祇。路西安於著述裡提及,亞歷山大大帝的宮廷裡,官吏若想獲得國王的信任,便須在赫菲斯提翁(青銅像)前立誓;如果有人膽敢嘲笑他人禮拜新神祇赫菲斯提翁或對神像露出輕慢態度,會被處死。國王的軍官朋友們一旦被指控對赫菲斯提翁神像不敬,將可能因之失寵而被迫遠離君側。路西安同篇文字裡記述亞歷山大大帝欣慰於看著臣民敬奉新神祇赫菲斯提翁,還寫下,大帝不僅是個神子,還是個造神者。
亡故的赫菲斯提翁被諂媚人士塑造成守護神的遺緒,至今依舊存在於伊朗境內哈瑪丹,亦即其身故所在城市埃克巴塔納,那裡有處石雕雄獅紀念座,據說當地已婚婦女習慣塗抹果醬於石獅身上,期待順產或祈求子嗣。
埃克巴塔納石獅    pothos.org
至於,我認為赫菲斯提翁與亞歷山大大帝是同性情侶的理由很多,我寫在底下那一大篇,是從一則長篇故事裡剪來,稍微添減潤飾過。上述提到亞歷山大大帝命人為赫菲斯提翁塑像,是具體理由之一。那些塑像應該都是赫菲斯提翁過世之後,亞歷山大大帝收到埃及希瓦神廟封赫菲斯提翁為英雄的信息時,為了紀念與供奉,命人製做青銅像。或許,其中一尊等身塑像,還賦予被擁抱傾訴的安慰作用。
To The Hero Hephaestion    greece.greekreporter.com
要談赫菲斯提翁,必得提到亞歷山大大帝,赫菲斯提翁依存在亞歷山大大帝的巨大身影裡,是兩人生命長河裡的彼此相偎,互為倚賴。而談論亞歷山大大帝,須從客觀角度評斷,十八世紀法蘭西革命前的著名政治學者孟德斯鳩男爵在『論法精神』美化了亞歷山大大帝。
怎麼說呢?
正統史學家傾向美化亞歷山大大帝,雖然他的一生被添上許多傳說與神話,他終究是人,必定依循人性行事。
綜合歷史學家著作裡提到的亞歷山大大帝,有著水潤雙色眸子,一是天空藍,一為暗夜黑,不高的身材健壯結實,個性浮躁易衝動,嗓音粗啞尖銳,自我意識相當強烈,不宜指令,悅以說服。阿利斯托布魯斯還提到,大帝的膚質很好,呼吸與肌膚均有種天然香氣。身為一邦國君之子,必受馬其頓貴族子弟教育,諸如閱讀、騎馬、打鬥、打獵與彈里拉琴等。十三歲前,先後受教於兩名家庭教師,一位是母方親戚,嚴格的雷歐尼達斯;另一位是阿卡納尼亞的魯西馬可斯,這名家教最愛稱菲利普二世父子『菲利普Philip,佩琉斯Peleus,亞歷山大Alexander,阿基利斯Achilles』。
受騎馬教育的大帝,十歲時馴服一隻來自良駒產地的色薩利馬,這匹壯黢不讓人碰觸,拒絕被騎乘,不斷地跳懸起前蹄飛踢,菲利普二世一氣之下命馬商帶走這匹不聽話的黑馬,亞歷山大王子央求父王讓他試試,獲同意後,小心地走向倔性黑駒,抓到韁繩,輕聲軟語將牠轉向太陽方位,輕聲細語安撫,然後跳上馬背,拍撫馬頸,人馬去圍欄外兜風一圈。據說菲利普二世喜極而泣,說了句『孩子,你得去找一個匹配你能力的王國,馬其頓對你來說,太小了。』把黑駒送給亞歷山大王子,並決意讓他繼承王位,這匹精壯駿駒帶著大帝一路征伐至印度,老死當地時,大帝於希達斯沛斯河畔建造一座命以其名的新城市。
當亞歷山大王子滿十三歲,菲利普二世為栽培儲君,幾經徵詢雅典學院知名學者,最終聘請先王阿姆塔斯三世個人御醫尼科馬可斯之子亞里斯多德作為王儲的家教,還提供一處米耶札的女神廟作為教育場所,該地成為其他貴族子弟同受亞里斯多德教育之處。亞里斯多德傳授給這些貴族子弟的是完整的論辯術與文學訓練,亞歷山大王子同時對科學、醫學、哲學產生興趣,還擴及其他知識,如邏輯學、藝術、宗教、地理與道德觀等,這些智識皆是他日後統理征境帝國的倚賴。同受亞里斯多德教育的學伴,皆是遠征前間的得力助手和未來國家重要將領或官員。這些共學同伴之中,其中一人既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親密戰友,更是心靈伴侶,他是赫菲斯提翁,我之後再談。
尚未繼承王位的亞歷山大王子,十六歲暫時代理王權,菲利普二世領軍攻打拜占庭,令王儲攝政,那年色雷斯的梅狄部落侵擾馬其頓邊境,亞歷山大王子迅速反應,帶領留守國內的軍隊,把入侵者逐出他們的領地,於該地設置殖民城市亞歷山卓波利斯;其後被派去鎮壓色雷斯的反叛勢力;隨父君攻打希臘城邦佩利索斯,據說救了父親的命;佔領色雷斯期間,被派去征伐希臘北部,為避免其它希臘城邦干涉,假意攻打伊呂利亞人,揮軍北希臘並成功攻克之;菲利普二世率軍南下與王儲的軍隊會合,拿下埃拉提亞城,分別發信給雅典與底比斯,要求和平卻被拒絕,率軍繼續南下,於波埃歐提亞的卡羅內亞與雅典-底比斯聯軍遭遇,令王儲統帥左翼,命信任軍官協力,打仗期間,佯裝撤退,引去欠缺經驗的雅典軍隊追擊,破壞聯軍陣線,齡進十八的王子見狀,即刻帶領軍官們朝底比斯軍隊猛衝去,打破底比斯列陣,菲利普二世掉頭擊敗雅典軍隊後,回過來支援王儲圍攻並收拾底比斯軍隊。卡羅內亞之役嘗勝績後,父子行軍進入培羅奔尼撒地區,受到該區城邦歡迎,儘管斯巴達拒絕加入聯盟,菲利普二世還是被尊為柯林斯同盟霸主。
亞歷山大王子登基前,有段曲折。菲利普二世已有一名王后奧林琵雅絲和兩名情婦,又和愛將阿塔羅斯的年輕侄女產生感情而論及婚娶,阿塔羅斯酒後失言,當眾祈禱侄女能生下未來的王位繼承人,此舉遭受僅半個馬其頓人血統的亞歷山大王子丟杯叱責『混帳,你當我是個雜種?』激使醉酒的菲利普二世拔劍相向,父子失和。醉酒跌跤的菲利普二世還被亞歷山大王子譏諷『看哪!一個準備從歐洲進軍亞細亞的男人,竟然連兩張椅子之間的距離,也過不去。』。此事逼使亞歷山大王子攜母逃亡。然而,大帝有其天命,父君友人居中調停,父子和解,菲利普二世若欲完成東征大業,便須有這未及弱冠之齡卻已展現軍事長才的王子協力。儘管父子復合,亞歷山大王子儲君地位依然不穩固。翌年,波斯駐地卡利亞總督皮克索達洛斯的政治性聯姻提議,促使具危機意識的大帝私下派人傳達該總督,與其配給智能有礙的異母弟,不如許給他的口信。此舉惹惱菲利普二世,遂流放其身邊四名策士,傳信人下獄。
亞歷山大王子廿歲那年,父君菲利普二世在親妹的婚禮上被積怨極深的近衛官保薩尼亞斯刺殺身亡,年輕卻已累積多次戰功的王子,被出席馬其頓貴族、其他軍官和軍隊拱上王位,成為新任馬其頓王國國君。繼位後的亞歷山大大帝為鞏固權勢,遂以調查王父死因,作為肅清異己和上馬其頓地區崙基司提斯的另兩名馬其頓王子的藉據,更命人幹掉表兄-嫡系遜王阿姆塔斯四世,避免亡父生前親信藉機發動政變。菲利普二世死亡訊息很快地傳遍希臘各地,叛變事件頻起,大帝除派遣使者利用外交手段解決,更親自率領一批精銳騎兵,橫掃希臘地區除斯巴達以外各城邦,取得近鄰同盟領導地位,於科林斯同盟大會上,取代父君原共主地位,誓言征伐宿敵波斯帝國。大帝停留科林斯期間,曾親訪犬儒派哲學家迪歐根尼斯,詢問其需求,卻被迪歐根尼斯嫌棄地說了句『站遠一點,不要擋住我的陽光。』亞歷山大大帝當時只是很大器地置之一笑,之後說了名句『我如不是亞歷山大,願是迪歐根尼斯。』之後,就是十年的無止境征戰、平亂,南征北討的軍旅生活。
征戰沙場、擴張領地與傳播希臘文化確實是亞歷山大大帝一生的基調,這是他深心底處的武功大業渴望。大帝著迷於古希臘吟遊詩人荷馬『伊里亞德』史詩中驍勇善戰的希臘第一戰將,諸城的掠奪者-阿基利斯,目之為偶像,行事作風皆倣傚阿基利斯,殷望締造出超越偶像的偉業功績。據說舉兵東征波斯,領導大軍渡過希勒斯滂,亦即今日的達達尼爾海峽,亞歷山大大帝拋出一支長槍,插進小亞細亞土地,率先踏上亞洲大陸,誓言以武力征服亞洲大陸,把亞洲看作神賜禮物。登陸小亞細亞期間,首站便是造訪特洛伊遺址,與親密伴侶赫菲斯提翁,分別祭拜阿基利斯與其摯愛帕卓克洛斯合葬墳塚。
讀過『伊里亞德』一書的人,應該對米爾密東軍員帕卓克洛斯陣亡後,阿基利斯所為哀慟動作印象深刻,他發瘋似地撲進沙灘把自己搞成野獸般地骯髒,然後站上護城河堤對著遠方為爭奪帕卓克洛斯而打成一團的兩方人馬怒恨狂吼,嚇傻了特洛伊人,讓愛琴人得以趁勢帶回帕卓克洛斯。沈默淚流中領回摯友,將那殞命人兒抱在懷裡徹夜飲泣。痛苦與悲恨使廢寢忘食之餘,仍能領軍對戰徹底成為仇敵的特洛伊人,殺死技勇皆在特洛伊武士之上的赫克托王子,為了復仇洩恨,不惜凌辱屍體,以戰車拖回摯友柩旁。命令部下米爾密東軍全副武裝集結,拉著馬匹繞行棺柩流淚,祭予死者能得到的最高榮譽弔謁,更刻意抓起赫克托的頭髮,把那俊秀臉孔甩入沙堆裡,以慰密友之靈。晝間奮勇追逐敵將之舉耗盡氣力的阿基利斯臥躺沙灘,沈睡期間,帕卓克洛斯入夢,催促同伴盡快舉行葬禮,讓他的靈魂通過火焰獲得釋放,又要求骨灰置入一只甕裡,那甕將於日後擺入阿基利斯的,如此,兩人將同生前一般,永不分離。阿基利斯於晨光照亮星空之際,命人準備喪禮必需品,以多種牲禮與十二名特洛伊戰士當祭品,更剪掉頭髮放進摯友握疊雙手裡。帕卓克洛斯的葬儀柴塔,終於點燃,錐心痛苦的阿基利斯毫不疲倦地繞行燃燒整夜的薪材堆,一面傾倒酒水於地,祈慰親愛摯友之靈,以使安息。直到焰火燒盡,才筋疲力竭倒地入睡。天光大亮時際,所有愛琴人集結到仍悶燒的灰燼堆旁,阿基利斯因而被擾醒,起身走向亞加曼儂與其他將領聚合之處,傳達密友遺願,要求打造一只金甕,把灰燼中央的骨灰移入甕內,並修造合適死者戰功的高大墓塚。當自己死於這場戰役,遺灰也擺入金甕,混與帕卓克洛斯的一起。然後將金甕置進擴建之後的墓塚。當阿基利斯的要求被付諸實現,他不讓愛琴人就此離開,為了榮耀摯愛的帕卓克洛斯,吩咐舉行各項技藝競賽,如戰車競速、拳擊、摔角、賽跑、決鬥、鐵餅、射箭與標槍賽,還命人從自家船上搬下各種豐富獎品頒給優勝者。喪儀競技終告一段落,眾人的深切悲傷在競賽期間歡樂氣氛中慢慢消融去。可是,對於阿基利斯,究竟難以抹除帕卓克洛斯的個人記憶,他會跪倒於地,絕望地仰躺地面,獃望天空,然後突然間跳起來,態似困惑地跑去海邊。有時奔向戰車,把赫克托的遺體綁在馬車後方,拖著繞行摯友的安息處,一連十二個日子,如此虐待仇敵。最後,連天神也看不下去,派出彩虹女神托夢給普利安王,讓他安然取回兒子遺體。普利安王在傳訊之神赫米斯協助下,來到阿基利斯跟前,於其他震驚眼目之下,屈膝跪地,親吻那可懼的,奪走他許多兒子生命的手,哀懇述說一名傷心父親忍受極致悲痛,親吻殺死他許多兒子的男子之手,乞求阿基利斯看在奧林匹亞眾神的面上,同情這可憐父親。阿基利斯流下淚水,靜靜聽著那悲傷父親的哀情傾訴,溫柔握住那雙充滿歲月痕跡的手,扶著老者起身,訴說自己的王父比諸老者更不幸,眾神許個女神給他,擁有的是,短暫幸福和長久哀慟,唯一兒子將死於這場戰事,父子永無法再相見。阿基利斯讓老者坐下歇息片刻,命女奴清洗赫克托沾滿沙土的遺體,親自包裹並擺上馬車,作此事時,淚水潰堤而下,對死去的摯愛訴說歉意,訴請原諒這交還仇敵遺體的決定。
從阿基利斯在夥伴帕卓克洛斯亡故後一連串報仇、治喪行為,可以看出那兩人的真正關係,他倆是同性戀者。至於書裡談到阿基利斯因為心愛的布麗賽伊絲被亞加曼儂奪走,憤而不出帳營,導致愛琴軍陷入苦戰。那是保守人士的說法。阿基利斯是被亞加曼儂的一段話激怒的,妄自尊大的亞加曼儂要阿基利斯帶走米爾密東軍,自認能夠依靠其他大將的協助,贏得攻克特洛伊的榮譽,還要差人去把布麗賽伊絲帶過來,好讓所有人瞧瞧,誰才是達奈人統帥。阿基利斯如何忍受的了,戰技出眾的自已居然被愛琴聯軍總將目之無足輕重,而還是當著眾將領面前說出那樣侮辱人的言論,他高傲的心被對方無禮言行重創,因而拒絕再戰。布麗賽伊絲是個甜美戰俘,更是一國之后,但對阿基利斯而言,只是個戰功上最高榮譽戰利品,所有男子都想要的寶物,沒人抗拒得了美麗物件的吸引力。他待她好是正常的,他珍惜這可貴禮物,作為妻室更是合宜。亞加曼儂欲取布麗賽伊絲,是收回贈出戰利品的不禮貌行徑,這是令他憤慨的另一點。
亞歷山大大帝率軍登陸小亞細亞,行程中過訪傳說中的特洛伊遺址,大帝本人弔謁阿基利斯,隨行的赫菲斯提翁則是祭拜同葬的帕卓克洛斯。這意味著什麼?亞歷山大大帝藉這舉動,明白宣示了赫菲斯提翁的身分。就該時期文化氛圍,男子之間的同性戀行為是日常生活一部分,至少雅典城邦是如此,所謂『股間性愛』便是當時常見的同性性行為。那時期強勢城邦底比斯即有一組一百五十對同性戀侶組成,專務捉殺敵方總帥的戰士團『聖戰隊』,著名的斯巴達戰士亦有這類組合傳統,如此,這些戰士會願意為彼此的榮譽,戮力戰鬥,相互保護,甚至犧牲生命,激勵同伴為復仇而戰。神勇的底比斯聖戰隊,於該邦失去埃帕米農達斯與培洛皮達斯而國力漸衰後,首度吃下敗仗,跌入年方十八歲的亞歷山大王子足下。大帝身處時代,馬其頓戰士團,同性戀者也在其中扮演吃重角色。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軍旅生活接觸的都是男子,女人非公民更不可能是戰士,除了俘虜來的女奴,軍隊中很難看見女子身影。命令將士拼命爭戰之餘,總得給部屬發洩性慾機會,如果戰士團由同性戀者組成,較能全心投入長期征戰。
亞歷山大大帝是個腳步停不下來的智勇雙全戰鬥君主,絕多數戰役皆循馬其頓王國傳統,君王督軍親征殺入敵陣。與大帝關係密切的赫菲斯提翁,史書記載不多,但從古代文字紀錄裡,能從中知悉赫氏乃大帝的七大近身護衛官之一,官拜首席大臣,是個優秀後勤部隊首席指揮官和涉外事務官,負責帶隊偵察戰域之地理特性、組織海事艦隊、籌備調度軍餉補給及軍用品行李車隊;此外,新領地殖民城市規劃、軍事要塞、軍港設備與戰事用橋樑工程設計,皆出自其手。比起大帝麾下其他實力將領和近衛官,赫氏戰技不算強,大帝為求周妥,罕責令獨力領軍作戰,派赴戰場,必搭配另個戰力較強的近衛官,要不,便是跟隨大帝出戰。較著名的幾個例子,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米拉戰役,赫氏隨同其他近衛官跟在主君身側作戰;希達斯沛斯河之役,則與麾下精銳騎兵隊協同大帝作戰;馬里戰役,被指令守住距離戰場五天左右的沙漠地帶。這對合作夥伴一動一靜,各方面都配合得很好。
亞歷山大大帝文武雙全,精於戰略,行事果決,判斷犀利,機靈應變,與偶像阿基利斯一樣,百戰百勝。大帝的野心,僅止於成為戰場上的勝利者,軍紀嚴明之故,很少造成征服地的破壞。凡武力攻克之處,大抵上會饒過戰敗或選擇投降的城邦居民或部落,指定當地原統治者繼續代管新征服地,讓該地居民繼續過平常日子。一旦攻擊之地,頑強抵抗,耗費他過多軍力和時間,或是傷到他的皮肉,便縱容部下屠城劫掠洩忿,把倖存居民貶作奴隸,遷移他鄉。最糟糕的狀況是全城覆沒,被整個夷為平地,一無生還人口。幾個慘遭血洗的城邦,有希臘地區底比斯、腓尼基泰爾城、埃及加薩城、印度馬薩伽與歐拉等地。正如孟德斯鳩男爵『論法精神』一書敘述,他以非常奇妙而有效的紀律去駕馭數量更甚的敵人,換句話說,就是以寡敵眾。若特別注意史學家敘述的各場戰術,會發現亞歷山大大帝領導的近衛官與精銳騎兵隊習慣待在列陣右翼,左側是持盾輕步兵護衛隊,中央是可依戰術變換隊形的馬其頓方陣,最有實力的大將則於左翼壓陣,統領希臘聯軍騎兵隊與僱傭軍團,一旦發動攻擊,所有軍隊將呈斜型攻擊陣列,由大帝率領精銳騎兵隊帶頭向敵陣衝去,輕步兵團則連結方陣重裝部隊,保持列陣緊密度,避免被敵軍殺出裂口,破壞軍隊完整性而敗北。
亞歷山大大帝在與波斯帝國第一次正面交鋒的格拉尼庫斯河戰,因身著閃亮盔甲,頂戴華麗羽冠頭盔,被鎖定攻擊,差點喪命,仍勇猛力戰波斯總督群個別率領的聯合軍隊;次於伊蘇斯會戰中,屬軍列陣一度因方陣步兵趕不上騎兵隊被敵方打出破口,仍以巧妙包抄戰術擊垮大流士三世親自督陣,數倍於馬其頓兵馬與希臘聯軍的波斯大軍,迄後以廿五歲齡入主波斯駐軍被徵調支援伊蘇斯戰役而兵馬虛空的埃及,因廣受埃及居民歡迎而登上法老王座,還親自規劃尼羅河出海口的亞歷山卓港,並付諸建設。停留埃及兩年後,再度揮軍追擊大流士三世,使一戰功成留名後世的高加米拉戰役,利用自身醒目標的作引子,吸引敵軍左翼騎兵及中央陣地的部隊來攻,直到敵軍中央列陣出現缺口,來個大迴轉,以楔字型隊形,帶頭加速衝向波斯統帥所在處,逼迫大流士三世棄逃,徹底擊潰那帝王威望,使之於治下地區無處躲藏,最後死於巴克特里亞總督貝蘇斯手下。大流士三世死後,亞歷山大大帝借舉行隆重國葬,託辭獲指名接班,自立為波斯帝王,以討伐僭主名義,追捕殺害大流士三世並稱帝的貝蘇斯,自此演變成亞洲地區大征服行動,還於波斯境內建立一連串希臘式城市,鼓勸不適於繼續服役的馬其頓人和希臘傭兵落居那些新建殖民地。停留波斯期間,為攏絡波斯人和鞏固統治權,採納部份波斯傳統儀禮與服飾裝束,於索格迪亞婚娶巴克特里亞貴族之女,獎勵那些與當地女子通婚的泛希臘地區軍兵,還准許那些已婚軍士的家眷跟隨軍隊出征。
亞歷山大大帝天性上,有種探索遠方未知之地的知性特質,他那勇於冒險犯難的心,燃燒遠征慾望,希望親眼見到世界盡頭和寬闊外海的真實模樣。方當帝國大致安定下來,他的眼光轉向廣袤東方大地,由原先的招安波斯藩屬國,轉而武力征服,直到希達斯沛斯河戰役成為其印度地區最後大型戰役而止。
為什麼說希達斯沛斯河之戰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最後大型戰役呢?
亞歷山大大帝原規劃一路朝東方國度殺去,可惜他的馬其頓部隊長年征戰,身心理狀況在希達斯沛斯河戰役,衝上最大極限,官兵身心俱疲,喪失勇氣,因而被傳言打敗。馬其頓軍隊終究支撐不起他的遠大夢想,這挫敗了他的抱負,更使帝國疆境在大帝有生之年再無法東擴。
文獻中談到亞歷山大大帝嗜酒,赫菲斯提翁病逝近八個月後,大帝死於縱酒沐浴引致之疾。赫氏是大帝最信任的軍官伴侶,少年時期起分享了大帝所有秘密和思想理念,鼎力支持君王的民族融合政綱與長征夢想。可能為人低調,謹慎自制,儘管深受其他重要將領嫉妒,卻罕傳出蟄言蜚語。作為主君重要顧問的赫氏意志堅定,深沉內斂,行事穩健,心思細膩、言所當言,得以代替君王與異族官員溝通,從事外交遊說工作,例如,尋選新任希頓王,接洽反對馬其頓統治的雅典論辯家德摩西尼斯,按捺雅典,或者執行主君交辦秘密任務。亞歷山大大帝自封波斯帝王起,宣示性地換上美地亞華麗衣裝,蓄髮,並嘗試推行波斯宮庭禮儀。所有儀禮中,最受馬其頓與希臘臣民反感反對的是『服從禮』——臣民須伏匐於地朝帝王施敬禮,對於希臘地區人民而言,這是專對神祇施行的禮敬動作,君王作此規定,無疑自比神明,馬其頓軍隊與泛希臘地區傭兵團難以忍受而迭生怨言。赫氏支持大帝的理念,也衣波斯裝束,甚至私下協助推動,一些馬其頓軍官逐漸習慣此波斯儀節。然而,史官卡利希尼斯在一場飲宴中,大發反對服從禮的言論,受到在場馬其頓官員微笑讚許,亞歷山大大帝見況,不得不放棄令使泛希臘地區人士施行服從禮義務。入主波斯時期,效忠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逐漸分成兩派,一派恪遵馬其頓傳統,厭惡東方化政策,以菲利普二世時期的老將為主;一派忠於主君民族融合信念,年輕世代軍官屬之。馬其頓軍隊傳出暗殺主君的陰謀,時任精銳騎兵隊統帥的菲洛塔斯被控知情不報,支持東方化政策之首的赫菲斯提翁承命聯合克拉特洛斯與柯伊諾斯審判菲洛塔斯,傲氣的菲洛塔斯受刑求而坦認知悉陰謀卻未予處置,被控有罪,與同夥遭判場上的馬其頓人投擲標槍攻擊而死。處決菲洛塔斯之後,亞歷山大大帝為杜絕後患,即刻派人飛馬傳令,接信的副官須即刻刺殺時仍勢盛且鎮守後方埃克巴塔納寶庫的帕曼紐。馬其頓精銳騎兵隊,自菲洛塔斯事件起,分為二隊,格拉尼庫斯河戰役援救君主有功的猛將克雷圖斯統領其一,另一隊撥給赫菲斯提翁,理由是赫氏征戰經驗有限,而把所有精銳騎兵置於一人麾下又太危險。這兩大精銳騎兵隊,之後又被拆成幾股,赫菲斯提翁仍是其中一小隊的隊長。
繼處死菲洛塔斯及株連其父帕曼紐後,亞歷山大大帝於踐別克雷圖斯的盛宴上,痛下殺手,幹掉這位勇猛馬其頓老將。克雷圖斯是大帝嬰兒時期乳孃蘭妮姬的兄弟,深受馬其頓軍隊將士信任,已有醉意的他在飲宴中發辭貶損主君,主張主君現有功業是先王菲利普二世立下堅強軍事基礎贏取得來,是成群馬其頓弟兄的鮮血堆積而成,指控身為戰勝方的君王竟去屈就敗戰國的東方式生活,更大擺曾救主有功的傲慢架勢。徹底激怒同樣醉酒的亞歷山大大帝,先是丟顆蘋果砸克雷圖斯,找匕首想殺他。克雷圖斯雖被朋友們硬架出宴客聽,卻又返回宴場,大聲說句尤里皮德斯的劇作台詞『什麼邪惡習俗統治著希臘』,致使亞歷山大大帝更加怒火中燒,眾不及防中,從護衛那裡搶到一支標槍,射向克雷圖斯的心臟。
儘管處置掉幾名反東方化政策的將官與附和者,宮廷內仍然傳出脅取大帝性命的消息,這次被控涉入陰謀的是隨軍史官卡利希尼斯,唯一證據是與謀劃刺殺大帝的赫摩勞斯密切來往。赫摩勞斯乃熱愛哲學青年,曾拜卡利希尼斯為師,年輕涉世未深,一次隨主君外獵,無心地搶殺野豬,不慎得罪主君,當眾受辱,因之起意謀逆,罪行被揭發後,於受審期間凜然嚴詞譴責亞歷山大大帝的各項惡行,諸如醉殺功臣克雷圖斯、讓精銳騎兵隊總帥菲洛塔斯含冤而死、非法殺害受人尊敬的老將帕曼紐和其他人、背棄馬其頓傳統,打扮成美地亞人模樣、命馬其頓軍民行令人厭惡的匐地服從禮、常常狂飲昏睡等等,與共謀者被列席審判的官員們砸石頭致死。與之過從甚密的亞里斯多德親侄,因公然反對服從禮而得罪大帝的卡利希尼斯被投入牢獄,受刑求後病死獄中。也有人說是被嚴刑拷打後絞死的。
赫菲斯提翁在那些陰謀事件之後,地位越形重要,身為主君最寵信軍官,公領域民族融合理念與君王信念思想一致,私領域又是君王最信任、關係最密切的伴侶,在競爭激烈的宮廷環境中,遭致的敵意隨之而來。赫氏儘管自制,卻不免與人結怨,有兩件史料記載事件,闡明了赫氏的宮廷困境。其一是大帝的秘書尤梅內斯因為嫉妒赫氏君王伴侶身份與高上一級的官位,所有文件皆得先送首相赫氏過目,才能上呈主君,遂在一件瑣事上冒犯了當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赫氏,從而爆發爭執。普魯塔克透露,是赫菲斯提翁為了安置一名笛師,把尤梅內斯的隨從趕出一幢空屋,尤梅內斯夥同另名軍官向主君抱怨此事,亞歷山大大帝起初不明就裡,跟著責備赫菲斯提翁,其後反悔了,回頭痛罵尤梅內斯,還命令兩人和解。
即使亞歷山大大帝十分寶惜赫氏,還是被迫在公眾場合不假辭色地訓斥赫氏。何以致此?鬧到被訓斥的程度,想必事態嚴重。
赫菲斯提翁因個人恩怨與人起衝突,衝突的對象是極受馬其頓軍兵敬重的克拉特洛斯,那位曾與聯合審訊菲洛塔斯的將領。礙眼的精銳騎兵總司令菲洛塔斯被幹掉,繼任精銳騎兵隊統帥的克雷圖斯也被主君宰了,阻路石頭只剩一顆,出於嫉妒心,開始把矛頭指向素受君寵的赫菲斯提翁。赫菲斯提翁衷心支持主君的東方化政策,又是主君的親密伴侶,對於堅守馬其頓傳統的克拉特洛斯而言,赫氏作戰能力普通,精於奉承,不僅遞補上君王七大近身護衛官職,還取得精銳騎兵隊統帥一職,這令不滿,嫉妒情緒作祟,每遇赫氏,便要言語譏刺一番。赫菲斯提翁這方則是年紀輕輕已取得高於其他壯年將領的官位,難免志得意滿,而宮廷最不乏逢迎人士,刻意接近吹捧者,不在少數。雙方背後各有支持者,使得兩人之間角力日甚一日,彼此唇槍舌劍。勘察印度期間,雙方再度對槓,進致拔劍相向,亞歷山大大帝跳出來喝止兩人武劍,當即劈頭叱責赫菲斯提翁『你瘋了嗎?你這狂狷傢伙!沒有我,你算什麼?』,然後嚴厲警告『縱使我偏愛你們兩人,再讓我抓到你們打鬥,我將殺了你們兩個,要不,至少會是挑起爭端的那個。』
赫菲斯提翁不就很難堪?這是可以肯定的。赫菲斯提翁當然很難堪,他的宮廷處境欠佳,幾乎大有勢力的將領都嫉妒他,當著那些競爭對手面前被主君言詞暴凌,怎可能不感到委屈?但顯然的,赫氏選擇吞下那棘心惡刺,身為帝國後勤部隊首席指揮官,於日後成功完成各項受派勤務時,證明能耐足以擔起主君賜與的高官位職務,絕非『沒什麼』之輩。
亞歷山大大帝為何要說出那樣傷人的話呢?
亞歷山大大帝本身應該很清楚赫菲斯提翁的孤立處境,甚至,使意為之。兩人少年時期一路相伴至征服波斯帝國止,只有一段期間不在一起,那時期赫氏被派出尋選新任希頓王,泰爾圍城戰之後,又承命率領艦隊包圍愛奧尼亞沿岸地區,協助大帝進行加薩圍城戰,其後受令率領混合族裔軍隊,赴埃及考察當地地理環境與民風習俗,順便籌備日後迎戰大流士三世龐大官兵所需軍用糧餉。兩人長時間的相處合作,大帝甚是知悉赫氏的專長在於組織規劃和涉外交際事務,軍略上則顯有不足,因為兩人理念一致,又是親密伴侶,赫菲斯提翁被馬其頓軍隊內部反東方陣營視為反動者,為安撫反東方陣營人士,只能選擇當眾訓斥赫氏,公開場合裡給足克拉特洛斯情面,以穩住馬其頓軍隊陣腳,不使軍心分裂。赫菲斯提翁是個人伴侶,可公然斥責,私下安撫,還能抑制那自負心態,免去因居高位而目盲,受驕心驅使而自我迷失的嚴重後果。反觀克拉特洛斯,是馬其頓軍隊中極有威望的大將,是可信賴尊重的軍官,為避免克氏因顏面受損而於日後率眾造反,在公眾場合上,大帝必須為克氏保留面子。所以,赫菲斯提翁只能吞忍受辱之氣,挺難為他的。
赫菲斯提翁和克拉特洛斯是亞歷山大大帝最信任的兩大將領,赫氏負責與異族交涉,克氏用以安撫馬其頓軍隊,為統合帝國境內各族裔,維持平和局面,大帝成功地阻止這兩人的背後勢力繼續相互傾軋。拔劍爭端事件平息後,克拉特洛斯被主君私下訓斥一頓,應該知道主君批斥赫氏之後的那段話,有其針對性,有帕曼紐父子與克雷圖斯的前車之鑑,遂不再對赫氏惡言相向。大帝為確保兩方不再造次,刻意讓兩人保持距離,赫菲斯提翁的任務依然是後勤補給、敵情偵蒐、地理考察、軍事工程、軍事要塞和新城市建設,這些重大任務支使赫氏經常奔波在外,罕少停留營區,免去被孤立排擠的困境。
話說赫菲斯提翁之所以被提攜晉身身份地位甚高的七大近身護衛官,克拉特洛斯卻補不上那個位子,這是亞歷山大大帝私心考量的結果。這怎麼說?
近身護衛官一職,官階相當高,菲利普二世與亞歷山大大帝的護駕軍官歷來均從精銳騎兵隊或是卓著戰功的一線軍官中挑出頂尖高手擔職,任務是君王出入戰場,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時,負責協同作戰並保衛君王。但是,到了亞歷山大大帝時期,戰爭期間真正隨護君王的只有六人或更少。大帝罕令赫氏隨侍衝鋒,推測是不想看到赫氏魂斷沙場,大帝提攜赫氏遞補近身護衛官職,初衷應該不是要他跟著打前鋒,而是政治性策略,大帝需要軍事工程與後勤事務商討對象,手下將領,只有赫氏智力堪可比擬甚至優於大帝本身,個人秘書尤梅內斯文筆很好,但庶務能力及不上赫氏,其餘軍官除老將帕曼紐外,均是身經百戰的武夫,為開疆闢土之需,欲使情感甚篤的赫菲斯提翁名正言順站到議事場上,得效法王父生前提攜保薩尼亞斯那般,給赫氏安上近衛官銜,適巧近衛官托勒密陣亡於哈利卡納索斯圍城戰,遺下空缺,正好把赫氏填上去。赫菲斯提翁於伊蘇斯戰役跟隨主君身側騎馬作戰,是晉身近衛官的首次處女戰,所幸安然歸返。赫氏終究不是先鋒戰士的料,亞歷山大大帝陣內忙著殺敵,無法分出太多注意力去看顧赫氏,為避免戰內分心,遂罕令赫氏投入高危險性的衝鋒戰。除了大型戰役,必須分派戰務,絕大部份小型戰役、地區性部族戰鬥,赫氏明顯缺席。如派出作戰,大帝必指定另名近衛官共赴戰役,名義上是合作,實際上是保護赫氏,避掉帕卓克洛斯的悲劇。出生貴族家庭的赫菲斯提翁少年時期被送去米耶札受教育,遇識亞歷山大王子,據『亞歷山大傳奇』記載,大帝十五歲時曾與赫氏一同划船前往皮薩參加奧林匹克馬車競賽,之後一起去散步。根據馬其頓傳統,貴族家的兒子長大後,會被送去國王身邊服事,例如寢房夜間守衛、入廄為國王牽出坐騎及跟隨外出狩獵或作戰等,服事之外,也有和國王共同進餐的特殊榮譽,除了國王,沒人可以使喚或從君王面前驅走這些侍從。貴族出身的赫氏必曾以侍童身份為君王菲利普二世服務。主君坐上馬其頓王位,赫氏似乎尚無官職,僅以侍從身份,跟在主君身側。大帝初期征戰泛希臘地區,赫氏皆未列戰役將士,直到大軍進入特洛伊遺址,赫菲斯提翁名號才浮出世面。亞歷山大大帝何以祭拜阿基利斯,刻意攜赫氏入祭帕卓克洛斯,推測是種宣示性質,意在明示各大將領及眾兵士,日後赫菲斯提翁無論做任何事,皆有君王授權命令,必須聽從,切勿刻意作對。同時是公告眾兵將,不得任意動赫氏。赫菲斯提翁武功平平,卻因特殊身份取得勇士們夢寐以求的近身護衛官職,當然讓克拉特洛斯眼紅。只是君王命令不可違拗,克拉特洛斯儘管心下不服氣,只能吞忍,不再為難赫氏。至於其他近衛官如何看待赫氏,史料未提,綜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期間,僅三名戰將始終擔職,乃高手之冠,是阿利斯托諾烏斯、魯希馬可斯及培松,其餘不是戰死、病故、涉入陰謀事件被處決,就是被任命擔當某地總督而遠離君側。
赫菲斯提翁是個幸運人物,他的專長被亞歷山大大帝認肯,得以施展才華。然而,赫菲斯提翁真的沒有可以對話的其他軍官對象?
也不是沒有!至少有個名喚佩迪卡斯的軍官願意協同赫氏出任務。佩迪卡斯年紀稍長於大帝,出身王族,佩迪卡斯於菲利普二世遭刺殺,與雷歐納托斯一起去追殺刺客,亞歷山大大帝瓔位後,曾任方陣部隊指揮官,高加米拉戰役之後,晉身主君七大近身護衛官,年齡相當赫氏,較易對話。希達斯沛斯河之役前,大軍對印度地區全然陌生,需要花些時間探索新環境,為了保護赫菲斯提翁,亞歷山大大帝讓赫菲斯提翁自行挑選出任務的協力軍官,赫氏選中年輕有活力的佩迪卡斯,自此衍生夥伴關係,兩人之間的合作亦協調一致。佩迪卡斯因為這些後勤歷練,首席大臣赫菲斯提翁劇逝之後,受命承接帝國首相之位,成為亞歷山大大帝之下的第二人。據說亞歷山大大帝過世前,將象徵帝國權力的戒指交給赫氏生前最信任的佩迪卡斯,命他代為照顧羅克珊妮母子,並於遺腹子成人前代理帝權。只是,之後的故王移靈問題,權勢最大的攝政王佩迪卡斯死於叛變手下。
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渡過印度河之前,應該曾一起登高觀察所在地地理環境,指示赫氏籌措攻打當地王國所需橋樑與渡河船具、軍餉物資。大軍渡過印度河後,行進到希達斯沛斯河畔紮營,準備與當地寶拉瓦王國打仗。歷經幾日夜欺敵戰術及找尋合適渡河地點後,趁風雨大作之夜,亞歷山大大帝指定赫菲斯提翁與佩迪卡斯率領名下精銳騎兵隊與輕步兵隊使用各種預先準備好的渡河工具渡過合適河道,再繞道渡過該河主幹道的河中島,和著凌亂雨聲安靜行進至波魯斯王駐軍河岸,先擊潰受派偵察的小波魯斯部隊,等待後方方陣部隊全數過河後,才正式發動攻擊。希達斯沛斯河之役,是驍勇善戰的馬其頓軍隊首度遭遇龐大戰象群和高溫多雨環境的征戰經驗,是歷來最艱苦,損失人力最多的一次,在離鄉多年、身心疲憊的官兵心裡留下巨大陰影,方當主君再度率軍朝東南方行進,於西發希斯河畔紮營過夜,體力已未足負荷更多爭戰的馬其頓軍隊受到謠言迷惑,集體發動抗命,聲明拒絕再隨主君東向征伐印度廣境,亞歷山大大帝嘗試溝通未果,只能放棄東征行動。
亞歷山大大帝率軍返回西德拉歐提斯河畔的阿基希內斯。吩咐赫菲斯提翁(有學者推斷被指派的是克拉特洛斯)去準備船隊,將搭船沿希達斯沛斯河南下,安排赫菲斯提翁領導實力最強的部隊和一群大象走左岸,克拉特洛斯率另一批部隊於右岸行軍,三人分別率隊循水路與陸路南下,除探勘當地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還沿途征掠當地部族。南征期間,大帝在馬里一役不計後果地強行登城,被射中左胸重傷,傷癒後率領部分軍隊繼續走水路,安排赫氏與培松分別率領部分軍隊沿河兩岸南行前往波斯灣,命克拉特洛斯領導另一部隊與象群前往卡馬尼亞。大帝與赫菲斯提翁和培松的軍隊最後在帕塔拉聚合,於當地組織一批艦隊,由內阿科斯領頭走波斯灣海路,大帝本身率領龐大主力軍隊走最艱難的格德羅西亞沙漠路線,留在帕塔拉督造軍事港埠的赫菲斯提翁,於大帝帶隊西返途中擊敗另一部族後,承令督造新城拉姆巴賽亞,嗣後跟進主君大隊,兩方會合走行沙漠路線前往卡馬尼亞與其他領道將領集合。阿里安著作遠征記裡詳述,大帝的軍隊在格德羅西亞沙漠遭遇困境。格德羅西亞沙漠正同一般沙漠地區,水源不多,大軍為找水,往往日以繼夜行軍,折損不少步兵。太陽酷曬,沙地炙燙,流沙難行,耗損許多牲畜,為了讓車子好拉,大軍只好繞遠路而行。當食糧逐漸用罄,軍隊開始挨餓,先鋒隊到處找食物,有些人實在餓極,故意弄死載運行李的馱畜,烤來墊腹,大帝雖知此事,處於非常時期,故作不識。就在軍民餓極渴極之際,季風吹起,受格德羅西亞山脈阻擋,於山區倒下大水,乾涸河床聚起溪流,大軍見狀振奮,於溪畔紮營,因太靠近溪床,山區夜間持續大雨造成溪流暴漲,沖走所有跟來的婦孺、牲畜和帳篷,造成極大災難和財物損失。荒漠沙丘受風變換不息,大軍的響導坦誠認不得路,大帝憑直覺領軍,終於找到海岸,沿岸行軍,再由響導領路前往格德羅西亞首府,花了整整六十天,大軍暫歇幾日,待大帝處置該地總督之後,才繼續行軍前往卡馬尼亞。阿里安還提到亞歷山大大帝的領袖風範,橫渡格德羅西亞沙漠期間,大帝和所有軍民一樣,飽受乾渴之苦,卻仍盡力徒步領軍,期間輕裝部隊離開軍列,前去找水,好不容易在一乾河床弄出一些水,很細心地把水帶去給主君,亞歷山大大帝接過盛水頭盔,表示謝意之後,當眾軍民面前,把水灑入沙地,這個舉動瞬間振起軍心。大帝的耐受力,由此可見,亦讓軍民更願意和主君一同撐過尚未完了的艱苦軍行。
話題再回到卡馬尼亞,各路軍隊在此地合體,大帝獻祭後,循例祭祀與舉辦文藝體育競賽,大肆狂歡慶祝七天,然後繼續行軍前往蘇薩。一場盛大異族聯姻集團婚禮於蘇薩舉行,是亞歷山大大帝為了把重要屬將和當地貴族進行更深層連結而作的政治婚姻,婚娶大流士三世的大女兒與前波斯帝王後代之女,新娘的妹妹配給赫菲斯提翁,在那裡正式宣布赫氏的新職銜『首相』亦即首席大臣,屬於行政職銜,意味帝國即將進入建制官僚體系時期。隨後再度拔軍前進埃克巴塔納提取波斯帝國的豐富財寶,抵達該地時,正值秋季時節,赫菲斯提翁於獻祭之後文藝體育競賽期間病倒,竟致離世。亞歷山大大帝驟然失去倚賴至今的親密伴侶,悲痛以緩慢速度侵蝕了他,孤獨感加重他對各實力將領的猜忌,迷信和恐懼更征服了他,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即不慎病倒,病痛延續十多日後,闔然長逝。
在此輯錄一段伊朗說書人在一處男子聚會場所內演唱的故事片段,此說唱精準描繪出亞歷山大大帝失去摯愛後,悲痛過度的愴然形象。說書人在片中,雙手比劃著唱道『東、西、南、北(意謂廣大土地),悉數落入伊斯坎達(亞歷山大)的掌控之下。然而,某日他望進一面鏡子,驀然發覺頭髮變白了。』下方說唱影片,剪輯自英國國家廣播電臺BBC 1998年出品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腳步 IN THE FOOTSTEPS OF ALEXANDER THE GREAT』終章。
亞歷山大大帝的死因,由來都是個謎,各個史家紀錄不一。阿里安和普魯塔克採用的是,大帝死於暢飲後的沐浴引致燒熱病,即使發燒中,仍不忘定時沐浴祭祀,導致病沉以終;還有種說法是被下毒,嫌犯是舉杯官伊歐拉斯,卡山德之弟,奉命留守馬其頓的執政官安提帕特次子。安提帕特鑑於帕曼紐父子的悲慘命運,又與王母奧林琵雅絲不合,十分畏懼亞歷山大大帝,害怕被拔除執政官職,可能因此命卡山德帶毒藥給伊歐拉斯,要他藉機毒殺亞歷山大大帝,適巧迷戀他的梅迪奧斯邀請大帝赴飲宴,伊歐拉斯趁機下藥。阿里安說,大帝與梅迪奧斯徹夜把酒言歡,在飲宴期間已有發燒跡象,甚至睡在宴場上,十二天後病逝。由於亞歷山大大帝過世前,遺腹子尚未出生,把帝權戒指交給首相,意定佩迪卡斯暫時攝政。大帝過世後,佩迪卡斯於暗潮洶湧中成功維持一段帝國統一時期,卻因托勒密計謀攔截前帝王的遺體,不得不指揮王軍前往埃及攻打托勒密,幾度攻擊未成功,被部下殺害。佩迪卡斯死後,幾位早已據地為王的實力將領出於私心,動念爭奪帝國統治權,各大勢力為取得絕對王權,各自擁兵結盟相互交戰,史稱『繼業者戰爭』,亞歷山大帝國自此分崩離析。為解釋繼業者戰爭的源來,歷史上便產生一些說法,其中最廣傳的,出自古羅馬歷史學家西西里的迪歐多洛斯的歷史著作,書裡談到,亞歷山大大帝過世前,曾有將領詢問該由誰接任帝位,大帝說了句『給最強者』。實力派戰將們與各區總督為證明自己是最強的,以名正言順坐上帝座,便展開繼業者戰爭。
亞歷山大帝國是同時期東西方國家中,面積最大的帝國,但維持沒多久就毀了,約莫五、六年的時間,是世界史中最短命的帝國。
亞歷山大大帝是個傳奇天才,有其獨特個人魅力,讓手下將領軍民死心塌追隨他,幫他打下大片江山。然而光靠他一人力量和聰明才智,無法走上那樣遙遠路途,必得有人在背後支撐他的偉大夢想,那位撐起大帝傳奇聲名的人物,就是赫菲斯提翁。赫菲斯提翁在歷史記載裡,只是亞歷山大大帝手下軍官之一,因為同與祭拜著名的兩位合葬特洛伊勇士而留下名號。在他們的生存年代,武勇實力代表一切,後勤事務不受重視,當代的實力武官只把赫氏看作是『備勤』軍官,若不是看在亞歷山大大帝情面上,誰會把他當回事。然而,維持龐大軍隊與眷屬生計,充實糧餉是第一要務,大批將士甚至軍馬須吃飽喝足,才有力氣行軍打仗。要減輕行軍中的步兵大隊負擔,須有行李載運馱重車隊和隨行伙食員。外出探勘環境和偵蒐敵情,需要天文學、地理學、科學領域知識及邏輯分析能力。渡河需要能承重的便橋設施或水上運具,須有數學與工程學科知識。闢置殖民城市,需要依地勢地形規劃神廟、政治場所、劇場等公共設施、道路與民居空間。控制內海港口,需要海事艦隊,船艦需要籌設徵集或者找材料自行建造。想要取得異族部落軍援,不使補給線斷,需要交際手腕。要想統馭混雜族裔軍團,需要具備魅力與說服力。這類事務的組織能力,哪個武將具備了?雖說亞歷山大大帝本身精通後勤事務規劃設計,但總得有人協助執行,而大帝也不能丟下軍隊,親自赴外籌備軍需、偵察地理環境,或與外族交涉。除了聰明貌俊、細心又有耐性的赫菲斯提翁,有誰更適合執行這類勤務?沒有人較諸赫氏更貼近大帝的心,更理解大帝的想法。
赫菲斯提翁,不只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親密朋友而已。正統歷史記錄事件,只會依據史官的宮廷日誌,紀錄君王妻妾與子女,一些政治事件之外的私人情事,多流傳於民間傳說。單從史官錄事文件無法看見歷史人物全貌,況而現有亞歷山大大帝傳記都是後世歷史學家依據隨軍史官留下來的宮廷紀錄或大帝的軍官好友撰寫回憶錄拼湊而成,當中難免參雜個人敘事和觀點。歷史學家提到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兩人,最常見的說法,兩人是非常親密的朋友,赫氏是大帝的勸誡者、忠告者及顧問,柯提烏斯談到,赫菲斯提翁擁有坦然提出忠告的特權,亞歷山大大帝甚至認為赫菲斯提翁理當使用那種權利。但是,卻有作家路西安紀錄到一則故事,是亞歷山大大帝過世後,從秘書尤梅內斯那裡傳出來的,意在貶低赫菲斯提翁,暗指赫氏是主君的奴才。故事背景是伊蘇斯戰役當晨,所有將領來到主君營帳準備聽取最後指令,卻見赫菲斯提翁已在營帳裡,赫氏站起來朝主君說『願您健康,主君,出陣時刻已經到了。』在場將領均負面解讀,認為是預示主君會戰死。亞歷山大大帝卻正面看待,認為自己將平安歸來。然而,赫氏對於脫出口的那句話,表現出來的不是驚訝,而是羞窘,似乎不是剛進帳篷,反而是即將離開。這暗示著赫氏在棚裡和主君度過整夜。只是沒人知道,裡頭發生了什麼事。此外,史學家普魯塔克記載一件事,那是離開埃及,前往高加米拉途中的某日,亞歷山大大帝把被當作禮物的一條小魚送給赫菲斯提翁,我想,如果是送來一籃子魚,大帝肯定分給所有軍官,但當只有一條魚,當然送給最在乎的人。還有一則故事,指涉赫氏習慣與大帝一起閱讀王母奧林琵雅絲的來信,這些信件內容,大帝從不對外透露,唯獨對赫氏不設防,每次一同讀信,便把帝權戒指貼上赫菲斯提翁的嘴唇,要求保密。由於知悉王母經常藉信文向大帝發牢騷,抱怨這個,指責那個,也深知王母對他不滿,認為他拖住主君,使之毫無婚姻意念,赫菲斯提翁曾回信,寫下此句『你知道亞歷山大對於我們的意義更甚於一切。』。再來是普魯塔克於另篇作品『亞歷山大大帝的好運與德性』寫著亞歷山大大帝在赫菲斯提翁與克拉特洛斯硬碰硬之後,大帝私下責備赫氏時,說了句『倘若某人使你失去的你的亞歷山大,你還會有什麼勢力和任務呢?』意欲赫氏仔細想想個人處境。該句,其實也要赫氏反思,果若再次犯忌而逼使大帝不得不遵守出口令約殺了他,大帝心裡會是什麼感覺。而就此事,大帝何以私下痛斥克拉特洛斯,他不滿克拉特洛斯反對東方化政策,還多次將之提上公開場合舌戰,激起兩大陣營對立,讓他被迫當眾飆罵寶愛的赫氏,使之受辱,這筆帳便直接算在克拉特洛斯頭上,叫來罵個一頓,發洩一下。也因為這次赫菲斯提翁與克拉特洛斯大爭執,亞歷山大大帝親自下了個註解,稱赫菲斯提翁是愛亞歷山大之人Philalexandros,而克拉特洛斯是愛國王之人Philobasileus。據說亞里斯多德曾講過,大帝與赫氏,是一個靈魂分別存在於兩副身軀,意指兩人是靈魂伴侶。這可由一段故事加以敘明,伊蘇斯戰役,大流士三世陣間倉惶脫逃,波斯大軍見狀潰散後,亞歷山大大帝接收了大流士三世的一切皇室財富、女眷與豪華營帳。傳統上,戰敗國王室女眷命運堪憐,當知道自己的國家戰敗,以為大流士三世殞命,這些女眷無不大聲痛哭,哭聲傳到帝王御用帳棚,亞歷山大大帝聽悉狀況後,差遣雷歐納托斯去轉達不會傷害她們的訊息,恐懼至極的她們還是沒法相信。亞歷山大大帝知情後,親自出面,赫菲斯提翁伴同往探,皇太后希栩甘碧絲見兩人衣著相似,誤以為長得較高較英俊的赫氏是亞歷山大大帝,為利求情湊效而朝他行跪拜禮,赫氏見狀立刻後退一步,一旁宦官指著大帝本人,暗示那才是戰勝國國君。皇太后得悉跪錯人後,很困窘地向大帝行服從禮,大帝原諒了她,還說『別介意,女士,這男子也是亞歷山大。』這故事亦可說明,大帝視赫氏為另一個自我。再就是從印度返波斯期間,亞歷山大大帝幾度指令赫菲斯提翁帶領主力軍隊南下與西返,大帝對赫氏的信任,來自於認定他是自身的延續。還有一則不知哪來的,可能是捏造的故事,據說犬儒學派的迪歐根尼斯曾去信給亞歷山大大帝,其中一句寫著『如果你希望成為美善之人,丟掉腦袋中的那塊抹布,過來和我們在一起。只是,你無法這麼做,因為你被緊黏在赫菲斯提翁的胯下。』這則很直接的明示故事,不識真假。或許是杜撰,也可能是哲學家與亞歷山大大帝第一次會面,於那段著名對話之後,赫菲斯提翁也走上前,站主君身邊,迪歐根尼斯見他倆站一起,和他們對話,觀察兩人互動,根據經驗判斷兩人關係匪淺,因而刻意去信諷刺大帝。
那,他們兩人,有無性關係?個人認為,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之間的感情類型近似柏拉圖式愛情,偏向形而上精神層次。
話說亞歷山大大帝生前有三個妻子,一個情婦,人生末段停留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皇宮期間,曾按東方帝王夜寢習慣,由後宮佳麗輪流陪伴夜渡,大帝天天晚間與手下將領們喝酒聊天,醉酒昏睡,無史料提及侍寢後宮產下皇子之事。觀諸現有史學家的著作和他們的寫作根據,大帝與赫氏看起來就是親密知己而已。只是,天曉得,那兩人單獨相處時,除了談心談政事,真無其他更深接觸?我真的很難相信,他倆人之間僅單純友誼關係。
亞歷山大大帝首個維持長期關係的女人是齡大於他的芭希妮,芭希妮乃服務於波斯帝國的希臘傭兵將領門儂遺孀,據說受過希臘教育,伊蘇斯戰後,和波斯後宮一起落入大帝手中,亞歷山大大帝在帕曼紐的鼓勵下,嘗試和她交往。那時期,正值赫氏接下重大後勤及外交任務,很長一段時間遠離在外。大帝時年廿三,須認真考慮婚姻大事,接納女性是必要之舉。芭希妮是大帝第一個兒子的母親,長子赫拉克利斯出生那年,亞歷山大大帝完成婚姻大事,對象是巴克特里亞波斯貴族奧克蘇亞提斯之女羅克珊妮,再就是蘇薩那次的第二次婚姻。據說大流士三世之妻是波斯第一美女,女兒絲塔泰拉、德律珮緹絲肯定容貌艷麗;羅克珊妮則號稱波斯第二美女,要說『美人配英雄』也不為過,而亞歷山大大帝身為帝國之君,當然要娶個絕世美女當帝后,這十分合情合理。
亞歷山大大帝為何一開始沒有直接娶絲塔泰拉,這是有道理的,大流士三世還在世,亞歷山大大帝就不能動他的女兒們,那會對取得波斯帝國帝座造成干擾,當女婿的人,不能持刀威脅丈人,那會對大帝的聲名不利,只能等待時機活捉大流士三世,逼他承認大帝的新任波斯帝王身份,可惜沒能與大流士三世做最後面會。
作為帝國君主,大帝必得傳下子嗣,以維續國祚,芭希妮是大帝童年期認識的女人,可作為情婦,但民族融合宣示性卻不大,因為芭希妮說希臘語,是半個希臘人。波斯裔的羅克珊妮作為正宮,較為理想,兩方聯姻,期以降低原先效忠貝蘇斯的巴克特里亞人和索格迪亞人叛亂機率。這婚姻,讓芭希妮帶著孩子返回西方去,兩人關係同時結束。亞歷山大大帝為表示重視波斯人民,不僅採行波斯婚儀,還效法大流士三世攜家帶眷出征作法,把王后羅克珊妮帶著出征。亞歷山大大帝再次與偶像阿基利斯連結在一起,設若阿基利斯與帕卓克洛斯沒有雙亡於特洛伊戰爭,戰俘布麗賽伊絲勢將成為阿基利斯的王子妃,這可是布麗賽伊絲哀弔帕卓克洛斯時說的。
關於羅克珊妮成為帝后之事,史學家都說,亞歷山大大帝初見羅克珊妮,便愛上了她,不願將之視為戰俘,而是禮遇她和家人。但,我的看法是,亞歷山大大帝初眼觸之,應是眼睛為之一亮,復聽聞部下稱說羅克珊妮乃大流士之妻以外,最可愛的波斯美人,思及尚單身,得結婚產嗣,因而起意聯姻。據說羅克珊妮兩度懷孕,一次於希達斯沛斯河戰役期間流產,唯一遺腹子於大帝死後才誕生。然而,就亞歷山大大帝成年後與女性的相處情形,歷史學家和宗教人士都稱道他對肉體享樂的節制。以大帝的王室出身與取得的功業,要想碰多少個女人,就能碰多少個女人,但是,他卻只意思意思地正娶三名女子,接納一個情婦,其他的就是短暫過夜的波斯後宮。全是政治考量下的婚姻關係。再說,亞歷山大大帝熱衷征戰與狂飲昏睡,很有可能讓他沒有太多閒餘時間與帝妻、情婦與後宮佳麗行床第事。古代雅典作家則說,亞歷山大大帝喜歡美少男,馬其頓貴族在菲利普時代,有把自家青春期兒子送與國王同寢的習慣,直到亞歷山大大帝時代,仍有此慣例,只是亞歷山大大帝常醉酒昏睡,有否去動那些名為侍從的青春少年,不無可疑。而就赫摩勞斯謀逆事件,史家的紀錄是,年輕侍從通常倚坐國王寢床尾端守夜。
正題之前,總得來個鋪陳。我何以判斷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傾向柏拉圖式愛情關係,這得再提起一名波斯宮庭宦人巴格雅斯,據說這宦人自伊蘇斯戰役以降,即隨侍亞歷山大大帝,是他的男寵。東方專制國家的帝王為了生活享樂而蓄養許多後宮佳麗,帝后多半來自政治婚姻,如果無法產下皇子,地位即使暫時保住,也難免被生有嫡皇子的嬪妃製造事端或藉故進讒言而被廢黜。為了看管這些被皇帝視為禁臠的後宮美女,避免私通,凡進入皇室內院服務的男子,一律去勢,這些無睪男子,就是宦人。波斯帝國就是那麼個帝王擁有眾多後宮美女的國家,宮廷宦人必然服務其間。當亞歷山大大帝於伊蘇斯戰役獲勝,接收大流士三世逃亡之後,遺留下的華麗帳棚、傢俱、財寶、帶出來的女眷與服侍皇室的人員,順勢接收了這些宦官。巴格雅斯是當中最漂亮的一個,正值盛貌,先前服侍大流士三世,轉而侍候亞歷山大大帝。普魯塔克寫著亞歷山大大帝帶領大批軍民成功橫越格德羅西亞沙漠後,於祭神後舉行一場文藝體育競賽,據說巴格雅斯贏得舞蹈競賽後,要求大帝賞個吻,而也如願。這件事可看出,大帝東征印度時,也帶著巴格雅斯。那麼,赫菲斯提翁呢?他奔波在外,為了證明非『沒什麼』之人,帶著工兵偵察團隊,在戰友佩迪卡斯的協助下,忙碌指揮環境探勘與軍事工程。會戰正式開打,率領旗下精銳騎兵隊加入希達斯沛斯河之役。戰事勝利,奉命補強西德拉歐提斯河畔的阿基希內斯建物設施。即使該次戰役獲勝,亞歷山大大帝欲繼續征伐東方國家,赫氏勢必持續帶隊出探。其後軍隊拒絕繼續東征而抗命成功,欲使大軍順利返回巴比倫,得籌備充足糧餉。沿途攻城掠地,軍糧不能斷。大帝馬里之役受重傷,精銳部隊交由赫氏領導,抵達帕塔拉,又承命重建該城及監造軍港,協助海路返行的內亞科斯調足行船物資。大軍兵分兩路返回帝都巴比倫城,各路軍糧得準備充足,陸路行李車隊需要嚴加看顧,以應付沿途征戰之需。這些都是後勤部隊首席軍官赫菲斯提翁得率領團隊負責打點妥當的,這位大忙人應該忙碌到沒時間與大帝獨處。赫菲斯提翁的後段生涯很少和亞歷山大大帝在一起,全心投入被交辦的工作,對於主君的愛與崇拜心情,轉變成全然奉獻,由先前的情人-密友身份徹底轉化為人臣角色。大帝自從登上馬其頓王位,最後坐上波斯帝座,身邊有妻妾與男寵,祭祀、遊獵和公眾競賽時刻有眾將領陪同,征伐時期有軍隊簇擁,永遠置身人群中心,公私皆有人作伴。這心想著,即令赫氏對大帝私生活中存有其他人而心裡不舒坦,基於人臣立場,選擇不去介入或者與人爭風吃醋,將自身抽出大帝私人生活,以人臣身份,承接主君命令,戮力完成被賦予的任務。我也猜測,自從救君有功的克雷圖斯講了不稱君心的氣話而招殺身禍,以及與克拉特洛斯大爭執,被主君當眾言詞羞辱,多少影響赫菲斯提翁,使刻意劃下與主君之間的君臣分際界線,戰兢工作,深恐某項重大任務失敗而再度被脾氣暴躁的主君當眾批斥,甚或知悉太多主君不欲人識秘密而被藉故取命。然而身為一介軍人,忠誠服從信念使置死生於度外,耐受一切,既然擔負重責離不開,就天涯相隨,完成和主君一致『親眼見到世界盡頭與外海真實模樣』心願。縱然,赫菲斯提翁與亞歷山大大帝之間,自伊蘇斯戰役後,因聚少離多而產生距離,赫氏擔負各類勤務或臨時性指令,經常在外奔命,成為大帝信任與倚賴的左右手,作為人臣,得到崇拜的大能主君肯定信賴,赫菲斯提翁當是無怨無悔。
那麼,亞歷山大大帝又是怎樣看待赫菲斯提翁的呢?
觀諸史事,幾乎可以肯定,亞歷山大大帝在所有重要關係人中,特別鍾愛赫菲斯提翁,這位既是伴隨一生的親密知己-同性伴侶,又是手下最寶惜的將領。大帝視赫氏為自身的延續,極看重其生命,費心保護,拒絕帕卓克洛斯的厄運纏上赫氏,寧可早於他去到另一個世界。大帝賜予赫氏近身護衛官職,卻交代後勤任務,將之支出戰場,組織工兵偵察隊,執行偵查敵情、探勘環境和軍事工程,亦以保護赫氏人身安全,因為行程上隨時會遇上不知名的部落,這些軍力足以擊退為數不多的部落男丁。大帝一路往東方征伐,沿途見到合適闢城地點,便將赫氏留下建設新殖民地,鼓勵不適繼續服役的年長或受傷致行動不便的軍民定居當地,軍餉照發,這些殖民地也廣招鄰近波斯人入居。當底下軍民拒絕繼續東征,礙於現實和出征獻祭牲禮現出的凶兆,大帝即使不甘心,還是宣布西返。返程期間,撥給赫氏最精良部隊,以應付沿途部落襲擊之需。馬里之役,將赫氏安排遠離戰場之處。所有軍民集合於卡馬尼亞休息狂歡,大帝賞了幾頂金花冠給有功軍官們,如成功繞行波斯灣的內阿科斯、馬里之役護守倒地君王並擊敗歐瑞坦人的雷歐納托斯、馬里之役力守受創君主有功的培歐基斯塔斯,也不忘賞赫菲斯提翁一頂。之後,因值嚴冬,便命赫氏帶領全軍沿波斯南方海岸行進,前往蘇薩,海岸地帶陽光充份,較溫暖,糧食供應亦較充足。大帝對赫氏的體貼,從前述舉動,概可觀之。
率領主力軍民渡過格德羅西亞沙漠安抵卡馬尼亞,大帝在赫氏的陪伴下,撐過馬里戰役致命重傷和沙漠嚴酷艱辛考驗,想必十分感慨。在下一站蘇薩,刻意將大流士三世的二女兒許配給赫氏,以連姻親身份,並安給赫氏『首相』頭銜,以利共商政事。我這樣想,大帝將赫氏提高至『首相』高位,凌駕其他諸將,除了赫氏本身資質,應與先前公然斥責他有關,大帝藉此補償赫氏,意使眾將官不得再將赫氏當作『沒什麼』之人。此外,帝國進入官僚期前,須有文官處理一般事務,為大帝分憂解勞。此前著意交辦赫氏的所有後勤事務,正以測試赫氏的能耐,所幸赫氏一一達成任務,『首相』一職,赫氏當之無愧。大帝透徹了解赫氏的個性和為人,低調自持、不與人爭功,更無稱帝企圖,忠心追隨君主,使安心託寄遠征理想與治國信念,自認為擁有赫氏的陪伴和助臂,將能征服全亞洲,成為亞洲霸主,正如在小亞細亞戈狄烏姆與赫氏並肩站立『戈狄烏斯結』前,研究該結編法,利用智巧解開繩結,殷望一圓『亞洲之王』的夢想。那段期間,兩人再度相伴隨,參考波斯政治結構,共同規劃日後帝國的政治制度,甚至一同領隊探查帝國境內主要河流路線及海岸地帶,計畫南征阿拉伯地區,擴大帝國版圖。追求夢想之時,周遭一切充滿光明與生氣,厄運卻在其間猝然降臨,赫菲斯提翁不預期地在城內舉辦藝文體育競賽活動期間病倒,大帝必須出席活動與眾人同歡,無法撥太多時間陪伴。赫氏往生當日,恰是賽期最熱鬧,男孩們上場進行體育競技的那天,連御醫都去觀看表演,史學家都說那是赫氏病後第七日,一直高燒不退的他忽然好轉,食慾恢復,意欲享受一頓飽食,下人帶來的是一大盤煮熟禽肉與一杯冷酒。赫氏以肉蘸酒,使易於吞嚥,膳後,再度發起燒熱,病情急轉直下,大帝受通知趕來時,已是天人永隔。正同『伊里亞德』敘述阿基利斯抱著帕卓克洛斯遺體淌淚整夜,阿里安寫著亞歷山大大帝『撲向他朋友的遺體,俯著流淚近乎整日』,下令處決御醫格勞西亞斯,命人夷平當地祭祀醫藥之神阿斯克雷皮歐斯的神殿,幾天不進食,臥床默默飲泣。按禮火化赫菲斯提翁遺體,前往巴比倫城途中,據說曾親自駕上一段承載骨灰罈的馬車,佩迪卡斯亦受命代理一程,將在巴比倫城舉辦尊榮喪禮。仿效阿基利斯剪掉頭髮,下令境內所有馬匹一律剔除鬃毛及尾毛,傳令中止所有鄰近地區小型戰役,禁止一切型式音樂活動。為減輕傷痛,揮軍征伐鄰近柯薩亞部落,活捉該地青年以上男子殉葬,以祭赫氏亡靈。亞歷山大大帝身為埃及法老王之一,應該熟稔埃及已故王族皆有陰間僕役群,這些柯薩亞男子可能用以侍待赫氏,作為冥地使喚群役。這軍事行動效法阿基利斯,祭以十二名高貴身份勇士,榮耀心愛帕卓克洛斯的舉措。雇來名建築師司塔西克拉提斯設計建造七層豪華葬儀塔,於正式喪禮日,將之燒給亡故愛侶。
為了榮耀心愛的赫氏,亞歷山大大帝效法阿基利斯,在赫氏正式喪禮當天舉辦大型文藝體育競賽,三千名從希臘過來的表演者與運動員,參加各項競賽活動。許多戰友出於尊敬大帝,獻上自身使用之武器陪葬。更按波斯神殿逢帝王駕崩須熄聖火習俗,強制波斯境內所有神殿內於喪禮期間熄滅聖火,治下東方地區人民皆須依令服喪。
以祭帝王之儀,治愛侶之喪,亞歷山大大帝為亡故赫氏做的一切,盡超越人們哀悼至親和夫妻的程度。赫菲斯提翁之於亞歷山大大帝的意義是什麼呢?可以這麼說,大帝視赫氏為內在世界統治者,身為一方帝國之君,將他人視作自身生命的主人,若非出於深刻愛意,誰願意屈身另一人之下,尤其是政治地位不如己身之人?我總是想著,少年亞歷山大或許在米耶札初見同齡的赫菲斯提翁,便一見鐘情,史學家紀錄中的赫氏,比起同齡的王子,身材高大了些,模樣較一般男孩俊秀。以兩人當時身處時代環境,男性公民間的同性戀行為並非不正常,但導師亞里斯多德之師柏拉圖『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而道德的』主張顯然影響了他們,致使兩人直到成年,一起遠征在外,皆未曾同床過。這使所有史學家對於他們兩人之間的情誼性質,難以確切論斷。只能說,他們的感情相當獨特而親密。再說,以亞歷山大大帝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及凡事一馬當先的領袖個性,遠征期間必常攜伴赫菲斯提翁登高望遠,一同觀察身處地域之地貌、地勢、河流走向和周遭地理環境,共同討論常時行軍路線或是戰前預擬列陣地點。兩人智力相當,興趣一致,攜手打天下,彼此間共患難的戰士情誼,更把兩人的心牢固結合在一起。據說亞里斯多德與桑諾克拉提斯皆曾經與赫菲斯提翁通過信,只是亞里斯多德的信札早已遺失。也有人說當時雅典學院學者對赫菲斯提翁的聰穎天資均印象深刻,這或許是大帝特別鍾愛赫氏的原因。我還這樣懷疑,亞歷山大大帝節制情欲,赫菲斯提翁應該是關鍵。路西安在著作裡提到菲利普二世曾抱怨亞歷山大在赫菲斯提翁身上放入過多情感,這意謂著大帝在乎赫氏的感受,儘量避免與其他人有身體上的或者情感上的互動。而以菲利普二世與其近衛官保薩尼亞斯的同性戀情形,或許曾垂涎兒子的密友少年赫菲斯提翁,卻被亞歷山大的高度自我意識給阻擋,因而抱怨兒子把赫菲斯提翁當成妻子保護。
赫菲斯提翁不會膽敢干涉亞歷山大大帝與其他人交往的情事,既不介入也不爭風吃醋。赫氏是個聰明有智慧的人,應該很有自知之明,不會因為主君私人伴侶身份而忘記人臣的分寸。別忘了,赫菲斯提翁是生活於馬其頓宮廷環境之人,國王菲利普二世先後有四名王后三名情婦,還有數量未知的下屬情人,在他的認知裡,國君有各種權力,這些權力包含多重感情連結與婚娶多名王妃。繼承王位的主君,當然擁有相同權力。赫氏儘管與大帝一同度過少年乃至青年歲月,感情再好,地位也無從均等,赫氏身為人臣,自然無權過問主君的感情事。從史料中探知,亞歷山大大帝至少有過三名同性情人,當中最著名的,是赫菲斯提翁;宦人巴格雅斯亦是多位歷史作家提到的,應該只有身體關係;還有一人,史家柯提烏斯提到此少年,帕曼紐的么子赫克托,春華方綻即溺水而死,據說亞歷山大大帝曾為他舉行隆重喪禮,這舉動應有目的性,哀悼少年與爭取帕曼紐的忠誠。
再談到亞歷山大大帝和女人的關係,我相信其中必有赫菲斯提翁的意見,不提第一個開發大帝的女人康帕斯珮,有人說是潘卡絲緹。芭希妮,亞歷山大王子攝政期間,與父親和其他波斯流亡人士拜訪馬其頓王室,大帝和訪客們相談甚歡,赫氏理應參與其中而認識芭希妮,大帝因而悅納芭希妮。羅克珊妮,大帝的波斯裔妻后,大帝曾徵詢軍官們的意見,據說無人贊同,如果赫氏沒有點頭,大帝應該會讓步。史料不會紀錄赫氏是否介意主君喜愛其他人,只寫出他畢生忠誠,最受信任。綜觀大帝所為軍事任務安排,皆在保護赫氏,不使跌落地底面見哈帝斯。所有的動作,都在提醒部屬,甚至後世人們,赫氏地位等同亞歷山大大帝。赫氏往生,大帝命令下的喪儀、服喪、禮敬和尋求封神,盡要赫氏聲名流傳後世。話再說回來,赫菲斯提翁是亞歷山大大帝十分倚重的軍官,軍事後勤與外交事務皆落肩頭上,想必更沒時間去理會主君的私事。主君愛誰,不愛誰,赫氏既不曾干涉,更說不準何時可能失寵,把份內事情辦好最重要。
至於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有無性關係,我不能說,他們沒有性關係。只能毫無把握地說,他倆之間應該有過身體接觸,至少伊蘇斯戰役前夕,有那類接觸。路西安著作內談到兩人一起渡過那夜,赫菲斯提翁的短短一句話與粉窘表情,隱約指涉夜渡內涵不單純。再說,感情事很難講,尤其宮廷環境,得隨時提防流言謗語。赫氏對主君的厚愛,抱持態度是憂喜參半的吧!回饋給主君的,是分憂解勞,打點好所有軍備事物與外交關係,忠於主君的信念與政策,設法協力實踐。與克拉特洛斯爭執事件,主君的公然怒斥,應會警惕赫氏,不可過於仗勢,以免惹禍上身。
赫菲斯提翁的父親,是馬其頓王國的官員?
或許吧!赫菲斯提翁的早年史料紀錄很少,父親的身分背景不明,只能推測是馬其頓王國的貴族。以赫菲斯提翁生前顯赫身份與其和亞歷山大大帝的密切關係,理應留有個人家世紀錄,卻反常地罕見。若沒猜錯,赫菲斯提翁早年相關身家背景紀錄,很可能在繼業者戰爭期間乃至基督宗教時期幾乎毀壞殆盡,存世的僅隨軍史官日誌或軍官回憶錄中留下來部份軍旅紀錄,由於參與的戰役少之又少,加以基督宗教和社會環境變遷因素,羅馬帝國時期的史學家刻意略掉赫菲斯提翁的錄事,使之幾乎被後世人遺忘。有幸,登上『首相chiliarchos』高位事跡,仍留在宮庭史料裡,被後世史學家們寫入作品裡,讓後世人能藉著少量資料,知道亞歷山大大帝有個親密知己赫菲斯提翁的史實。再說,他的名字,在當時的馬其頓王國很罕見,似乎是參考火神赫菲斯托斯的名字而來,雅典城有座至今仍存的火神祀廟名作『φαιστεον』。他父親阿敏托名字的拼法,亦莫衷一是。由於父子的名謂於當時馬其頓王國均屬罕見,我想,他的祖父輩或許頗有名望,卻因不明事由遭雅典人放逐,赴鄰近或更遠的城邦謀生,因具備學識涵養,獲馬其頓宮廷延攬。那時期的馬其頓王國仍是偏遠山區小國,被南方的希臘城邦人視為野蠻國度。那名雅典人從馬其頓宮廷得來官位,婚娶馬其頓貴族之女,成為馬其頓貴族一員,定居當地,繁衍子孫,如果我推測無誤,赫菲斯提翁應該有雅典人的血統。以赫菲斯提翁成年際遇和身故倍極哀榮的帝王式喪禮,我只能說,赫氏的父親,相當有遠見,把自家兒子送去米耶札受教育,必是冀望赫菲斯提翁接近王室成員,以利日後取得高官爵位。赫菲斯提翁機運大好,俊秀外表和聰穎資質,受到王儲青睞,少年起即當起儲君的侍童,即使日後其他年長夥伴群,因卡利亞總督事件遭放逐,承領菲利普二世的關愛眼神而安穩待在王儲身邊。王儲亞歷山大嗣後順利登坐馬其頓王位,種種舉動盡是公開宣告兩人真正關係,還利用機會賞賜近身護衛官一職,羨煞當代實力英雄。今天,如果不是亞歷山大大帝在赫氏往生後,作出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哀悼舉動,或許赫菲斯提翁名號只會隨著時光流移,埋入沙塵中。這些哀悼動作因廣受矚目,透過許許多多口語敘事流傳下來,各人記憶不一,產生種種相異說法,導致後世歷史學家各有主張。赫菲斯提翁往生後,亞歷山大大帝居然尋求埃及希瓦神廟,意將封赫氏為神哩~挺瘋狂想法,人怎可能成神呢?或許當時的大帝屢戰屢勝,已有許多個人傳奇流佈各地,嗜讀『伊里亞德』,阿基利斯的半神半人身份,使深信母親的叮囑,自認宙斯之子,同是半神半人,這種身份必能達成冊封赫氏為神祇的願望,希冀兩人同為不朽。希瓦神廟最終給個大帝滿意答案,封赫菲斯提翁為英雄,神廟的諭示,不僅亞歷山大大帝本人將赫氏當作英雄供奉,更下令帝國境內人民同祀。赫氏麾下的精銳騎兵隊,直到大帝歸塵前一直保留赫氏的旗號,身後留下的近身護衛官職,不再提名遞補。
亞歷山大大帝用自己的方式,彰顯心愛的赫菲斯提翁,讓他的名號隨著自己的豐功偉業而留名萬世。亞歷山大大帝厚葬赫菲斯提翁,除了將之視為內心世界的主宰,或許還認為赫氏利用聰明才智,伴同打下大片江山,這帝國疆域屬於兩人共有,赫氏故世,理應給予帝王式葬禮。也可能是大帝視赫氏為另一個自我,赫氏的死亡,等同大帝的另一個自我枯萎,給予帝式葬儀乃理所當然。
自從基督宗教傳遍歐洲地區,成為歐洲人共同信仰之後,赫菲斯提翁的一切協力作為,全數轉移到亞歷山大大帝身上去,彷彿赫菲斯提翁不曾存在。沒有學者認為軍事後勤值得關注,於是提到亞歷山大大帝的事蹟,只會談到捲入繼業者戰爭的那幾大將領人物,赫菲斯提翁不見了,要不,就潦潦幾句帶過。如果亞歷山大大帝地下有知,肯定要氣壞了。
同性戀行為在他們生長年代,並非不正常之事,但是到了羅馬帝國時期,歷史學家尋找幾世紀前的史官紀錄,著手撰寫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即便認知到赫菲斯提翁在亞歷山大大帝生命裡扮演的角色,卻不能明目張膽地放進著作裡,因為史學家寫書期間,古希臘同性戀文化尚未成為羅馬帝國的社會流風。史學家只能藉由某些事件,稍稍透露一點蛛絲馬跡,但也或許是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兩人因為某些不明原因而刻意深藏,導致後世人們不甚清楚他倆之間的真正關係。
亞歷山大大帝之所以能夠取得前無古人且為生存時代世上最大版圖的龐大功業,和他與生俱來的好運氣有關。假設其中一個佳運不成立,最多只能拿下希臘與中歐地區。
怎麼說?讓我談來。
運氣一,亞歷山大大帝誕生於古希臘三大強邦雅典、斯巴達與底比斯被培羅奔尼撒戰爭拖垮國力,而馬其頓王國於菲利普二世治下異軍突起的風雲變色時期。菲利普二世是個野心勃勃的軍事強人,生前曾計畫東征波斯帝國,在世時,已是柯林斯同盟的盟主,希臘城邦時代正是終結於他手上。這位稱霸希臘地區的軍事家不僅強化軍隊素質,還創設馬其頓方陣,可變換隊形的方陣部隊持有強大武器薩利殺,是長達六公尺的矛器,一組十六人成方,可任意添減組織,用以吸住敵軍陣腳,方便側翼騎兵發揮攻擊力,兩面夾殺敵軍部隊。這些訓練有素的第一批職業軍人組成的馬其頓軍隊是亞歷山大大帝接續其父大願-東征波斯帝國的最大倚賴。
運氣二,來自亞歷山大大帝的母親,奧林琵雅絲,這位心機重的馬其頓王后在大帝成長過程中,不斷灌輸給童年亞歷山大是天神宙斯之子的訊息,這使亞歷山大大帝坐上王座,蹈上東征之路時,有著異於常人的強大自信心。
運氣三,菲利普二世為儲君亞歷山大找來日後聞名於世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當導師,以米耶札女神廟作教育場,提供當時馬其頓貴族子弟一個適當學習處所。亞歷山大王子的未來官員與軍官都被送到當地受教,彼此結合為一體,為日後東征軍官群的主力和官員。
運氣四,亞歷山大大帝節制情慾,這使他征戰期間,未曾陷入美人計,不輕易消耗精力,不被迷惑心智,而能常保思慮明晰。
運氣五,亞歷山大大帝具有高度知能和優越判斷力,不僅智勇雙全,還文武兼備,文面是人文素養,有音樂與文學底蘊,能欣賞異文化優點;武面具備科學知識及軍事工程概念,戰術策略皆能切合各戰役地理特點與敵軍陣仗,武藝超群,眼力犀利,能看出敵陣弱點,隨時辨識敵軍狀況,適時殺入敵陣中心,獲致勝利。
運氣六,布基法拉斯,亞歷山大大帝親自馴服的黑色壯駒,名字源自額面的牛頭形白斑,據說此驥身型高大健壯,脾氣剛烈,善長途奔馳,乘載體型短而壯的唯一主人,一路朝東方征戰而去,是大帝最愛的戰馬,近卅歲去逝。布基法拉斯高壯身材肯定為短小精悍的大帝擋掉不少弓箭,希達斯沛斯河之役,全身受到不少刀箭傷,年老的牠,已難痊癒,使健康狀況愈益衰落而逝。為了紀念忠誠的布基法拉斯,大帝於希達斯沛斯河畔,以其名設新城市。
運氣七,赫菲斯提翁,這位亞歷山大大帝當成真正另一半的伴侶,不僅貌美,還有著優異智力,組織能力與社交能力皆在眾將領之上,他的優秀天份充分發揮於大帝東征之途,分攤了大帝的大量腦力工作與外交事務,比起其他只在戰場上發揮效用的將領,赫氏經常在外東奔西跑,還得充作大帝的個人顧問,安撫大帝身心。以至於亞歷山大大帝失去他之後,只多活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孤絕感最終吞噬掉大帝的生命。
亞歷山大大帝並非十全十美之人,有良善風範,更有其黑暗面。要想實踐『親眼見得世界盡頭與外海真實景狀』信念,無法過於仁慈,想要打遍天下,必得穩坐王位,揮軍向外發展。上馬其頓的另一世系王子們和嫡系遜位前王阿姆塔斯四世須除掉,避免有心人另立君主,造成內耗,拖延東征計畫。心智有異的異母兄長阿里達歐斯,得帶著東征,以免成為政治人質。下令殺掉父親菲利普二世的愛將阿羅塔斯,鎮住所有年長將領,全面掌握兵權。征伐於外,濺血是必然的,一旦攻伐城邦不服,必徹底斬除該城政治勢力,貶民為奴,最慘烈的是,全城夷為平地,居民死亡殆盡,以為其他城邦的警惕示例,自動歸服者,反而逃過血光之災。自立為波斯帝王,帶頭實行文化與東、西方民族融合的東方化政策,軍隊中層出現害命陰謀,狠心處死首謀、精銳騎兵隊長與其勢大親長,更擴及其他涉入密謀者,以斬草除根,更以警惕全部隊。然而,馬其頓軍隊終究不是鐵打的,無法承載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大夢想,致使最終抱憾而歸。親密愛侶的猝逝,即使繼任首相的佩迪卡斯盡心佐政,協力規劃,南征計畫還是因身故而終止。
如此結局,不算太差,使令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活過壯年,大帝每戰皆捷的傳奇,或許會改寫。亞歷山大大帝的生命歷程會成為傳奇,確實是他年方三十便打下將近半個亞洲大陸,而且不曾吃過敗仗。設若大帝撐過那次病痛,也成功發起南征行動,或許可以打贏,拿下阿拉伯半島,卻說不準能否維續帝國疆域。赫菲斯提翁逝世之後,舉目無人得以抑制亞歷山大大帝益發自以為是的狂妄自大姿態,最後必然重啟奪命陰謀,繼業者戰爭延後開啟。所以,英年早逝,有利於亞歷山大大帝的傳世聲譽。而大帝厚葬赫菲斯提翁,使其聲名不被世所遺忘。兩人生時,彼此倚賴,增益彼此的力量。死後,名諱依然相隨。
我也認為,赫菲斯提翁與布基法拉斯是上帝賜給亞歷山大大帝的兩項珍貴禮物,一是腦力服務,一是承載服務。尤其赫菲斯提翁,智識高、低調又俊美,確實值得亞歷山大大帝整心痛愛。阿利安在遠征記裡寫道,大帝寫信給埃及克利歐米尼斯總督,信中表達對赫氏的懷念,命克克利歐米尼斯在亞歷山卓城內和燈塔所在處法洛斯島,為赫氏各修築一座宏偉壯觀又有派頭的英雄殿,花費再高,都無所謂。務必把法洛斯島改名成赫菲斯提翁島。商人間相互交換的紀念品,都得刻上『赫菲斯提翁』字樣。可惜,亞歷山大大帝活得不夠久,無法親自監督進度,導致規劃建造的紀念塔、英雄殿和預定樣式的流通紀念品,僅停留在計劃階段,無法付諸實體呈現。還被四世紀後的羅馬皇帝哈德良整套抄襲,為沒做過什麼大事的年輕愛人安提諾烏斯,於帝國境內泛希臘地區大修神廟,樹立雕像,獎章刻像,他落水之地建造城市,瘋狂逕自封安提諾烏斯為神,甚至天上行星也命以其名。
赫菲斯提翁與布基法拉斯,是上帝賜與的禮物。欲毀掉亞歷山大大帝,得先回收贈賜的兩樣禮物,布基法拉斯與赫菲斯提翁的生命,讓亞歷山大大帝自我凋零,亞歷山大帝國自然消滅。羅馬帝國的哈德良皇帝既然知悉亞歷山大大帝冀望希瓦神廟封赫菲斯提翁為神一事,表示很清楚他們兩人的伴侶關係,應該也代表著,那時期的南歐民族對於大帝與赫氏兩人關係的真正看法。只是那時期的羅馬公民普遍仇視同性戀行為,卻又崇拜亞歷山大大帝,作家們只好在故事裡轉化兩人關係為親密知己,要不就是略而不提。繼業者戰爭陸續打了將近兩世紀,動亂時代,歷史學家不易找資料,只能仰賴馬其頓退役軍人或參戰希臘人的子孫憑記憶講述父長輩的口語故事,零星寫下一些事跡,因此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會有版本差異,牽涉到敘事者本身對亞歷山大大帝的好惡。托勒密和阿里斯托布魯斯的回憶錄,直到相對安定的羅馬時代,手抄本傳世,才被阿里安、普魯塔克、迪歐多洛斯、柯提烏斯和賈斯丁等大作家用來當作著述亞歷山大大帝故事的材料。參戰軍人的記憶是片段的,絕大部分不是圍繞君王身邊之人,知道之事,自然不多,能夠親耳聽聞的都是些大事,如,君王與情人同祭英雄阿基利斯與帕卓克洛斯合葬塚、赫菲斯提翁的豪華葬儀、抗命不肯再隨主君東征及駐紮歐匹斯期間軍隊抗議主君不再重視馬其頓人等大事件。
赫菲斯提翁,是古往今來獨一特例,他的幸運,是上帝恩寵,以他的生存年代,可以說成『諸神恩寵』,承蒙眾神寵愛與祝福,自然無法久留人間。古諺『凡神所愛者,皆英年早逝』,赫菲斯提翁便是這樣的人。東西方歷史中,像赫菲斯提翁這般高資賦,又為君王所愛而取得高位,還能夠充分發揮長才的貌美男子,絕無僅有。比起死於繼業者戰爭中其他亞歷山大大帝生前最信任的愛將們,如佩迪卡斯、雷歐納托斯、克拉特洛斯及尤梅內斯等男人,或與大帝有切身關係的女人,如母后奧林琵雅絲、妹克麗奧佩曲拉、妻羅克珊妮、妻絲塔泰拉、妻珮魯薩緹絲與情婦巴辛妮等人被殺害的悲慘命運,赫菲斯提翁可以說是當中最幸運的,自然死於大帝之前,享有等同帝王喪儀的最高榮譽喪禮,不必憂心如何維持亞歷山大帝國,不被捲入繼業者戰爭。設若赫氏亡故於大帝之後,以亞歷山大大帝的習慣性保護,絕不讓赫氏屈居他人之下,屆時,帝權戒指將會交給他,另指定佩迪卡斯輔佐之。除了佩迪卡斯之外,其他嫉妒他的實力軍官,必不輕言服從,反東方化陣營會是他的最大威脅,赫菲斯提翁絕對是馬其頓軍隊的頭號敵人,但相反的,波斯軍隊會極力保護他,帝國將因此陷入內亂,提早分裂。實力將領與各地總督自行瓜分亞歷山大帝國,據地為王,再以既有根據地,對外發動戰爭,擴大版圖。縱使赫菲斯提翁在內亂中活下來,帝國疆域縮小,對外會成為其他國家攻擊目標,赫氏若親征,或許會讓亞歷山大大帝生前的噩夢成真,正同帕卓克洛斯那般,死於戰場。對內,不會比較輕鬆,王后羅克珊妮可能於產下王位繼承人後,母因子貴,取得干政權力,暗算攝政王赫菲斯提翁。羅克珊妮料必清楚赫氏在亡夫心眼內的地位,王夫在世時,只能吞忍妒意。一旦嫉妒之人,失去帝君保護,便想辦法置於死地。亞歷山大大帝的二妻絲塔泰拉及赫菲斯提翁之妻德律珮緹絲,皆死於羅克珊妮的毒手。羅克珊妮既然敢對大流士三世的兩個女兒下手,亞歷山大大帝三妻珮魯薩緹絲,更逃不掉。亞歷山大大帝生前對赫菲斯提翁的深情,必成赫氏攝政時的巨大障礙。於赫氏而言,大帝是軍旅生涯最大倚賴,一旦這身影不在,人生勢將分崩離析。
赫菲斯提翁的命運非常特殊,被古今西方軍事界尊為『大帝』的亞歷山大大帝保護的很好,年紀輕輕即取得高級軍官職務,軍事及政治生涯只須聽命亞歷山大大帝一人。即令感情生活出現競爭對手,卻未曾敗陣。一生大概沒什麼大煩惱,致令其他實力軍官嫉妒卻也羨慕他。迷人特質更使無論做任何事,皆能得到內外支援而獲致圓滿結果,坐高位卻罕少負評,真箇天生幸運之人。
我們能夠這麼說,亞歷山大大帝愛的男子,十足幸運,反倒身為他的妻子及情婦,紅顏薄命了。
亞歷山大大帝坐穩王座後,我們可清楚看出,大帝不斷複製父親菲利普二世的模式,有同性情人,也為政治目的地娶進三個東方妻子,甚至連領軍作戰,都有菲利普二世的影子。亞歷山大大帝生存期間,同性戀在馬其頓王國的統治階層,毫不特別。馬其頓軍隊習慣先王菲利普二世與下屬的同性戀行為,對主君與赫氏之間的親密關係,同樣習以為常,礙於君威,除了克拉特洛斯與尤梅內斯敢於挑起赫氏的怒火,沒再看到其他人挑戰赫氏的紀錄。或許是赫氏待人處世成熟,也可能是軍隊深知赫氏在主君心目中的地位,不招惹為妙。我想,即使奉命與赫菲斯提翁同赴敵營作戰的另名近衛官,也沒膽敢指揮他的,只會在殺入敵陣前,告訴他怎麼對付敵軍,隨時注意赫氏,萬一赫氏有何三長兩短,合作近衛官就得提頭見主君了。
亞歷山大大帝過世前的一些徵兆,史學家不約而同地談到這些事例,儘管內容不盡相同。
徵兆一,向與亞歷山大大帝交好的印度智者卡拉納斯因罹患重疾,要求亞歷山大大帝為他準備喪禮,火葬塔築成,卡拉納斯祝福場上所有馬其頓軍官,獨獨未與亞歷山大大帝道別,只說句『不久之後,我會在巴比倫和他相見。』。
徵兆二,亞歷山大大帝領隊行軍返回巴比倫途中,與內阿科斯在底格里斯河畔會合,內阿科斯基於預防心理,秉知主君,卡爾達亞人的卜示,建請大帝避開巴比倫,要不,就朝東走,往西不吉。亞歷山大大帝一笑置之,回以尤里皮德斯劇作台詞『預言家,預言家,預言最好的事,才是最好的預言家。』繼續行軍朝帝都而去,當來到巴比倫城牆外,便見一群烏鴉在半空中彖啄彼此,一些還掉在亞歷山大大帝面前,官員找來術士普薩哥拉斯,利用牲禮肝臟占卜,肝面無肝葉,乃『兆主大凶』之意。
徵兆三,動物園內一隻溫馴驢子居然敢於攻擊園裡最漂亮的雄獅,竟踢死了牠。
徵兆四,巴比倫城邊沼澤湖區是歷代亞述帝王安息區域,某日,亞歷山大大帝乘船行經該湖沼區,突來一陣強風,掀去大帝頂著金花冠的太陽帽,太陽帽較重,掉入湖面,金花冠則掛上湖畔蘆葦,這類蘆葦是生長在故帝塚附近的蘆葦叢,一名水手立刻跳水去拿那頂金花冠,怕弄濕,便戴頭上,因為兆頭不妙,那名水手雖被賞錢,卻因一名預言家說,頂著君王金花冠的頭不該留著,那名倒霉的水手因而被斬首,也有人說,被痛打一頓。
徵兆五,某天,亞歷山大大帝一時興起脫下御袍,和一群青年賽球,賽事結束後,一參賽年青人,望見一名穿御袍、戴金花冠的男子坐在王座上,這名男子受到嚴刑拷打,說出是塞拉皮斯神命他這樣做,男子被拖去殺掉,那時便有預言家說『將出大事』。
上開五大凶兆中的那隻雄獅,其實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表徵,據說,菲利普二世娶了埃皮洛斯的奧林琵雅絲之後,曾在一場夢中,看見自己使用一只刻有雄獅形象的印章封住妻子的子宮。驢子踢死雄獅,基本上,已預示亞歷山大大帝的死,而大帝的死因,可能來自部屬的威脅,這或許是毒殺說法的來源。

赫菲斯提翁,隱身於亞歷山大大帝背後,從事後勤工作,參與的戰役少之又少,傳記作家提到他的機率,並不算高,有段期間,甚至寂寂無名。只有幾個歐洲畫家注意到他,並於畫中表現出他與亞歷山大大帝的親密關係。如果不是一些敏銳的歐美學者於各家傳記裡抓出他的資訊,拼揍他的故事,赫菲斯提翁名號可能永遠沈寂,亞歷山大大帝於赫菲斯提翁逝世後的大動作紀念儀式所付出的心血,就整個白費了。赫菲斯提翁在世時,亞歷山大大帝種種作為都在對軍隊,甚至後世讀者叫喊『這是我的愛人,你要記清楚~』,他很清楚赫菲斯提翁的撐持,成就了他的豐功偉業,使成為永恆傳奇,赫菲斯提翁謝世,有了東西方幾千年的歷史中,絕無僅有之超級奢華喪禮,一座一夕之間將化為灰燼的豪華喪儀塔,綴金綴銀鋪象牙,令人瞠目結舌。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生前彼此依賴,死後皆成傳奇一章。
儘管多數文章描述赫菲斯提翁的正面形象,然而其為生平紀錄甚少的歷史人物,又是亞歷山大大帝生前最疼愛的人,勢必出現另類說法。有網路文章根據一些史料錄事,寫述赫菲斯提翁生性高傲,常與人起衝突,因權勢升日,被不少人投訴到亞歷山大大帝那裡去,還說馬其頓軍官們畏懼赫菲斯提翁更甚亞歷山大大帝。此類說法源頭,應該是討厭赫菲斯提翁的反東方陣營人士,而且是在亞歷山大大帝過世後,才膽敢說出口,被傳記作家記錄下來。細察下圖赫菲斯提翁的青銅像顏面唇部雕樣,予人惜言又酷漠不群的嚴肅感覺。生前可能比較沈默鮮語,不好與人交遊,因而給人難相處的錯覺。
Hephaestion? It should be Demetrius I of Macedon  World Of Alexander The Great
底下這尊大理石雕像,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較溫和,眼神顯得夢幻,嘴唇還帶點淡淡笑意。此頭像不同角度和燈光投射,感覺有所不同,這張算是拍得最好的。
Hephaestion  wikipedia
赫菲斯提翁的美貌渾然天成,反而亞歷山大大帝的眾多雕像比本人美上幾倍。能夠迷住一個脾氣暴躁,自我中心的能君,有辦法講出主君聽得下去的勸言,代替主君與外族溝通、帶領戰力更強的手下,我猜,他的嗓音應該相當具磁力,而且膚質佳,當帥美的他帶著笑意說話,別人很難抗拒其意志,進而達到所欲目的。根據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者研究,帥哥美女的平均智商,較平庸相貌者高出十四左右。具社會經驗人士多半知道,容貌優且說話聲音好聽者,容易找到好工作,這類人不僅易於說服他人,人生也較順遂。前述個人條件說,可以解釋赫菲斯提翁生前深受主君無限度寵信,自成一家,不須聽命別人,比其他實力軍官更早當上將軍級的近身護衛官,最後坐上七大近衛官之首『首席大臣』高位,其來有因。現實中的亞歷山大大帝長相還算好,身材夠不上馬其頓男人平均身高,嗓音尖銳粗啞,這般有點抱歉的條件,使得高富帥等級嗓音迷人赫菲斯提翁對他有著莫大吸引力,也是選擇號稱全波斯第二美女羅克珊妮作帝后之因。生物界的基因傳遞可以證成,物種靠美貌、身材或武勇,人類則是靠身分、地位及權勢,取得交配權利,以繁衍基因良好的子代,亞歷山大大帝的作為與東西方王權時期的所有權貴沒兩樣。赫菲斯提翁的身家、外貌、智商與能力條件讓他享盡君寵,據說一身裝束,屬君王派頭,以人臣身份享受君王待遇,身後帝王式豪華喪儀與臣民服喪的殊榮,是人類史上際遇最特殊的人物。比起幾世紀後倍受羅馬帝國哈德良皇帝寵愛的安提諾烏斯,還是幸運許多。
提到赫菲斯提翁的權勢,無疑是亞歷山大大帝全權授與的。動用王權冊封世襲君主的著名事例,即伊蘇斯戰役後,承令選任希頓王;菲洛塔斯陰謀案,擔任握有司法權的主審官,亦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意思,這事件上,亞歷山大大帝不想當壞人,亦有可能認為自己不適合出面,才指示赫菲斯提翁代替審判此案件;被提上首席大臣一職,任意指定國境內總督領地規模,亦是行使王權舉動,亞歷山大大帝不曉得赫菲斯提翁利用被賜予的權力去做什麼事嗎?亞歷山大大帝當然知道!話說亞歷山大大帝把許多戰勝併吞的領土治權交給原國主,要不,就是指派年紀較大的近身護衛官或資深將領去接替新領地總督職務。這說明什麼?亞歷山大大帝缺乏治國興趣,他寧願常年在外打仗,求取個人的豐功偉業。而身邊洽有能靜下心工作的伴侶,何不把公務全部交託對方?赫菲斯提翁成功選出德賢有譽的希頓王,其它後勤事務也都辦得很好,必定能夠把國務處理妥當。於是乎,亞歷山大大帝很放心地把政務丟給赫菲斯提翁,重要公文書上有自己簽字,就算過目了。亞歷山大帝國帝王權座,穩坐難,底下大將皆是一時之選,雖然一起飲酒談天,哪天某人有二心,串通謀逆,多對一,不死也半條命。赫菲斯提翁成了安全閥,無論是心理上,或是現實生活,兩人共同防禦假想外侮。此外,為了控制手下那些實力軍官與總督群,兩人似乎是商量好的,赫菲斯提翁扮黑臉,亞歷山大大帝飾白臉,是另類『黑白共治』。赫菲斯提翁理解主君的想法,行事皆以主君為中心,鐵了心地高度運用首相職權,搞得那些原本就嫉妒他的大將們雞飛狗跳,進而向亞歷山大大帝書信抱怨,亞歷山大大帝出面安撫,維持超然形象與手下軍官與總督群的忠誠。我相信赫菲斯提翁的各種決策,有其依據與個人思維,背後動機,無非保護主君與自己,兩人互為倚賴,猶如雙子星繞著彼此轉。亞歷山大大帝清楚赫菲斯提翁的所為安排,不僅懶得干預,也認為做得非常好,無可挑惕,完全把赫菲斯提翁當成亞歷山大本人,有人願意幫忙擔責理事,高興都來不及,遑論干涉。亞歷山大大帝儘管與母親和總督群頻繁通信,但不太管宮廷瑣事,幅員龐大與族裔複雜的亞歷山大帝國基本上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個人魅力維繫,而赫菲斯提翁奮力撐起來的,這脆弱不穩定的短命帝國,於赫菲斯提翁遽逝,亞歷山大大帝撒手人寰,繼位的首席大臣佩迪卡斯攝政兩年左右時間後,整個崩毀了。
Alexander the Great & Hephaestion   一模一樣的穿著與足靴   Pinterest.com
赫菲斯提翁生前,飽受嫉妒,故世,有心人搬弄是非。我想,赫菲斯提翁身為西方一代偉大軍事家亞歷山大大帝生命中最重要之人,倍受榮寵,其作為與不作為,都會被拿來放大檢驗,品評論斷。惡意又嫉妒之人,說他恃寵而驕,盛氣凌人,跋扈好鬥。與克拉特洛斯唇槍舌彈進致拔劍相向,和尤梅內斯口角,遂成那些人口中的『好鬥』個性;治死菲洛塔斯,則被那些人講成『惡意』;寫信回嗆奧林琵雅絲,是『被寵壞』的。我真覺得,赫菲斯提翁被那些人冤枉了。而最讓我氣到吐血的是,古羅馬史家賈斯丁說,赫菲斯提翁憑其年輕貌美與『奴性、屈從的』得到亞歷山大大帝的青睞;再就是,英國歷史學家兼小說家Peter·Green彼得·古藺竟給了個毀謗式評語『Tall, handsome, spoilt, spiteful, overbearing, and fundamentally stupid』譯成中文『高,帥,被寵壞的,惡意的,傲慢逞威風的,根本是個蠢蛋』,真是夠了!!!殺人名譽於無形!
個人覺得上開惡意評語可改寫成『高!帥!!!被寵壞的??惡意的?????傲慢,逞威風的?????根本是個蠢蛋???????』回敬幾年前作古的古藺。賈斯丁的評語,不值一哂。某現代作家為了寫巴格雅斯,把赫菲斯提翁描述成收賄蓋豪宅的佞人,另一臺灣網路作家以亞歷山大四世的角度,寫他盲從。這些惡意人士有意無意地把亞歷山大大帝看成色令智痺的昏君,一個打下半壁江山之人,絕不可能是昏庸之輩,只會偶爾判斷失常。
反觀善意之人,傾向認為赫菲斯提翁盡一己心力,全心輔佐主君,陪伴與勸誡,正面看待他的行事作為,理解其動機。長達兩世紀斷續互伐的繼業者戰爭、將領的忌妒心與基督宗教忌諱同性戀情,使得他的人生紀錄佚失大半,後世感興趣者只能憑藉少量資料,推敲他的生平,想像他的過去,模擬他的護君動機,揣度他的內心世界,由而形成『一個赫菲斯提翁,各自表述』狀況。
網路文章還提到赫菲斯提翁多年承受帝娘奧林琵雅絲的書信文辭指責,不堪其擾地回了封措辭毫不客氣的信件,當中使用到兩希臘詞"ημαϛ“、"ημιν",亦即『我們』之意,據說只有神祇或國君之類地位崇高之人,才能使用複數的『我』,等同華夏國度歷代皇帝自『朕』或『寡人』意思。赫菲斯提翁這封信寫得理直氣壯,還使用到『寡人』一詞,卻未激怒主君,足見亞歷山大大帝寵愛他到骨子裡,有意識地目之為另名地位相等的君主。該信通篇文意,是警告奧林琵雅絲別再費心騷擾,那不會干擾到他和亞歷山大大帝的關係,因為亞歷山大大帝對他們的意義更甚一切。據說,亞歷山大大帝看過內文,卻未生不悅反應,看到母親老是責怪自己的愛侶,心裡應該不會好受,乾脆放任愛侶寫信去堵住娘親的嘴。臺灣俗諺『橫抱ㄟ,嘸直抱ㄟ 好。』意謂母親再怎麼樣,也比不上枕邊人。這句話真切地點出亞歷山大大帝的護愛心理,以及厭煩親娘奧林琵雅絲的嘮叨。
再談,亞歷山大大帝的實力大將們為何厭惡赫菲斯提翁?除了嫉妒心之外,須以普同人性觀點說明。就男人『競爭天性』,這些功高將官們看到赫菲斯提翁平時穿戴君王式衣冠,足踏王靴,心裡一定非常不舒服,甚至憤怒。再加上,赫菲斯提翁年紀嫩他們甚多,又很少出入戰場,沒什麼值得稱道的軍功,最後居然得到較他們高上一級官位,還反過來指令他們這些戰功赫赫的將官群,更行使本應是君王職權的分、冊封官位領地動作,簡直造反了,真真氣炸了他們。這些心裡滴血的高級軍官們,厭恨心理無有說嘴之處,也是很正常的反應,確實值得同情。
著名希臘古哲亞里斯多德作為亞歷山大大帝的導師,隨著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得到越來越多遠地珍奇標本,加以研究並寫下觀察著作。這些動植物標本可能是赫菲斯提翁偵察地理期間發現,憑著敏銳好奇心,與伴同而來的隨軍動、植物學家相互討論卻不得其果,採集回去展現給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取出其一連同簡述信件寄回希臘本土,讓亞里斯多德收藏研究,並回信報知觀察心得或結果。
最後,綜合以上所有敘論,亞歷山大大帝的許多動作,明白顯示其與赫菲斯提翁不只是親密朋友。赴特洛伊同祭阿基利斯與帕卓克洛斯之合葬塚;提攜高級軍職近身護衛官;同訪大流士三世女眷;統領半數皇家精銳騎兵隊;置諸眾人之上的宰相地位;許配大流士三世的次女;處決御醫格勞西亞斯,摧毀埃克巴塔納當地醫藥之神阿斯克雷皮歐斯神廟,舉行超級豪華帝式葬儀與喪禮競賽;尋求封神,塑造紀念青銅像;近身護衛官與精銳騎兵隊小組長空缺,不再替補,仍以其名為所屬小隊隊名等等。有謂『天無二日』,亞歷山大大帝身為帝王,不可能安給同性情人帝王名義,最多坐上宰相高位,賜予成套君王衣飾、冠、鞋靴,而這舉動已是亞歷山大大帝能為心目中最重要之人,所為最佳安排,更是『愛的保證』。亞歷山大大帝的強烈情感讓愛人名號傳了下來,歷經兩千年的伏隱,赫菲斯提翁,再度與亞歷山大大帝連結起來。
我會注意到赫菲斯提翁,是在寫長篇故事時,為了尋找男主角們的話題,寫下特洛伊戰爭,於查詢阿基利斯資料過程中,讀到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同祭阿基利斯與帕卓克洛斯合葬塚之事,刻意點連結,才知道古代西方曾有這麼個低調人物。之後,還是為了找男主角的聊天話題,研讀孟德斯鳩男爵的『論法精神』,書內談到亞歷山大大帝,乾脆就使用這個主題。未料,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之間的曖昧關係,有些撲朔迷離,資料找得很辛苦。起初,我認同大部分學者的觀點,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只是親密知己而已,可是,傳記字裡行間,卻透露出他們兩人的關係,深切到難以等閒視之,最後,我得出結論,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之間的情誼性質近似『柏拉圖式愛情』,我的心耳終於聽到亞歷山大大帝的無聲吶喊,於是暫緩長篇故事,先寫下此文章,安撫亡故已久的亞歷山大大帝,讓他心愛的赫菲斯提翁再度現身於華人讀者群中。
終於寫完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菲斯提翁的故事,我不是那種會追劇的人,但是這兩個男人讓我不惜砸錢去買阿里安、普魯塔克、迪歐多洛斯與柯提烏斯撰寫的亞歷山大大帝故事英文版,畢竟透過維基百科和其他網路文章,資料仍不太夠。還是買書回來看,比較實在。
此篇文章張貼眾多圖片,謹此感謝各部落客、探討古希臘世界的網誌文章、維基百科、網路新聞、圖片網站等。如果有興趣,可點連結,閱讀原網頁文章。
再次感謝讀者耐心地讀完這篇文作,真是辛苦您了。